世界佛教通史(第六卷)

世界佛教通史(第六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六卷,介绍了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一、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清末佛教制度与佛教的衰落,基督宗教的传播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僧教育,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民初南京临时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国初期的佛教组织,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规,北洋政府时期的僧教育,太虚大师的僧制改革与僧团建设。

三、国民革命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繁荣。国民革命与各地毁寺占庙之风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寺庙管理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民国政府时期的佛教组织,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

四、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界的爱国举措。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抗战时期佛教界的爱国举措,汉藏教理院及蒙藏佛教界积极参与抗战。

五、清末民国时期的佛教宗派。近代密宗的复兴,近代唯识学的复兴,近代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弘扬,近代净土宗、禅宗与传统佛教的维系。

作者简介

作者纪华传,199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禅宗与中国佛教。在《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总序

绪言

第一章 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1840—1911)

第一节 清末佛教制度与佛教的衰落

第二节 基督宗教的传播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打击

第三节 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僧教育

第四节 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

第二章 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1912—1926)

第一节 民初南京临时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佛教组织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规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僧教育

第五节 太虚大师的僧制改革与僧团建设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繁荣(1927—1937)

第一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各地毁寺占庙之风气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寺庙管理制度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组织

第五节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界的爱国举措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

第二节 抗战时期佛教界的爱国举措

第三节 汉藏教理院及蒙藏佛教界积极参与抗战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佛教宗派

第一节 近代密宗的复兴

第二节 近代唯识学的复兴

第三节 近代华严宗与天台宗的弘扬

第四节 近代净土宗、禅宗与传统佛教的维系

参考文献

后记

世界佛教通史(第六卷)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纪华传。

得书感谢您对《世界佛教通史(第六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 电子书
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献的分析,重构11至15世纪藏传密教在西域和中原传播的历史。
科学与近代世界 电子书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哲学名著。
世界建筑艺术简史 电子书
这是一本言说建筑艺术的艺术品,在此不吝与笔墨给予本书以肯定和赞扬,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个是作品的原创性,这又体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创新,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从艺术的观点书写的世界建筑史;很多的观点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原创性观点。二是里面的观点是建立在作者亲身游历6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这一点在国内更是少有的。 二是此书写作背后的故事性,作者为写此书,曾数次深入美洲原始森林腹地,去洪都拉斯的科潘古城考察玛雅文化遗址(也就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琴伊察),去墨西哥圣洛伦索遗址考察奥尔梅克文明;同时因为有些国家还没有同我国开通旅游线路,甚至有的内部战乱频仍,不得不请专业的安保公司持枪实弹来保护作者的考察之行。为补拍后期的9张关于印度的建筑图片,专门花费16多万元请旅游公司定制了行程一个月的印度之旅。这些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第三是作品的品质保证,本书的内容质量过硬,在出版社的三审三校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近年来“少有的质量如此之好的作品”。同时,作者十多年前出版的《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已重印13次,销售近十万册,网站的好评就有5000多条,同时在以小资品味著称的颇为挑剔的豆瓣上,也以得分为8.7的高分名列同类题材的前几位。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 电子书
本书以研究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对东亚的影响,探明东亚地区时间文化的特质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