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史

北元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分通史、典志、传记、考异、图表、大事编年及主要文献书目七部分,力图对北元历史做较为全面的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由通史、典志、传记、考异、图表、大事编年及主要文献书目七个部分构成。

通史部分论述了元末明初的东北社会局势、元廷北徙之后被称为北元及其与明朝的较量、北元与明朝及高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北元政权灭亡的发展历程。

典志部分包括地理志、民族志、政治志、经济志、艺文志、宗教志及民俗志等。

传记部分包括帝王、王后及文武百官的传记。

考异部分是关于北元称号、北元官印、北元遗物及其相关问题等问题的考证。

作者简介

作者栾凡,女,1963年6月生,吉林长春人,历史学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被分配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至今;其间于1994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明清史、明清东北史和东北民族史方面的研究。独立承担及参加省级、国家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明代女真文化研究》《明代东北蠡测》《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生态民俗文化研究》《明代东北驿路与明代女真商人研究》《一种文化边缘地带的特有经济类型剖析——明代女真族的多元经济研究》《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20世纪明史研究综述》《明代人物与明代历史研究》《历代国运·明朝》等10余部,在《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新华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东北古代方国属国史研究丛书》编委会

简介

总序

总前言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元末明初的东北社会局势

一 元朝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

二 红巾军出兵高丽

三 元廷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四 朱元璋的反元思想

五 女真各部的向背与高丽、李朝推进北疆的企图

六 明朝藉女真以制北虏

第二章 元廷北徙——史称“北元”

一 元廷北徙

二 元惠宗试图恢复元朝旧疆

三 北元昭宗立志“中兴”

四 岭北之役

第三章 北元、明朝与高丽之间的关系

一 元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的演变

二 高丽向元朝的朝贡

三 元朝的涉丽机构与管理

四 北元与高丽的关系

五 明朝与高丽的关系

六 北元时期的东北亚格局

七 北元与高丽的文化情结

第四章 北元灭亡

一 明朝出兵云南

二 东北地区的北元势力

三 纳哈出投降明朝

四 捕鱼儿海之战与北元灭亡

五 明朝对北元的政策及其对东北统治的确立

卷二 典志

第一章 地理志

一 疆域四至

二 辖境

三 城镇

第二章 民族志

一 蒙古民族源流

二 周边民族

三 兀良哈

四 瓦剌

五 鞑靼

第三章 政治志

一 统治机构

二 北元官职

三 民族政策

第四章 经济志

一 畜牧业

二 农业及其他各业

三 站赤与交通

第五章 艺文志与宗教志

一 妥欢帖睦尔帝懊悔诗

二 蒙古文与女真文

三 萨满教与佛教

第六章 民俗志

一 衣食住行

二 礼俗与婚葬习俗

三 崇马习俗

四 姓名称谓习俗

五 禁忌习俗

卷三 传记

第一章 帝王

一 元惠宗妥欢帖睦尔

二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三 脱古思帖木儿

四 恩克卓里克图

五 额勒伯克

六 坤帖木儿

第二章 皇后

一 答纳失里皇后

二 伯颜忽都皇后

三 高丽贡女奇皇后

第三章 文武百官

一 纳哈出

二 扩廓帖木儿

三 阿札失里

四 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

五 也速

六 哈剌章

七 李思齐

卷四 考异

一 关于北元

二 北元遗物及其相关问题考

三 北元官印考

卷五 图表

一 图

二 表

卷六 大事编年

卷七 主要文献书目

一 古代文献

二 近现代文献

三 国外文献

后记

北元史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栾凡。

得书感谢您对《北元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白银时代”的落地 电子书
由江西财经大学讲师邱永志所著,描述历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以及由此形成一系列货币制度和形态体系。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 电子书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简史。回顾四十年改革得失利弊,可以清楚地看到,唯有继续推进改革,才是中国保持强劲发展的关键。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 电子书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最好就是去阅读他的传记,如果想要了解溥仪,那么此书是最好不过的版本。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电子书
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最前端”的著作。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