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心雕龙》为个案,研究中西对比篇章语用学的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教材,涉及篇章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合语境性(第三章)、意向性和可接受性(第四章)、认知性(包括隐喻性)(第五章)以及互文性(第六章);以及这些成分与篇章的调节性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介绍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定位
1.2.1 回顾
1.2.2 反思
1.2.3 论“以语言为本位”的研究定位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文化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组织结构
1.7 对术语使用的说明
第二章 文献评述
2.1 英语篇章语用学研究回顾
2.1.1 范代克的话语语用学
2.1.2英美学派的话语语用学
2.2 de Beaugrande & Dressler的篇章语用学框架
2.2.1 意向性和可接受性
2.2.2 信息性
2.2.3 情境性
2.2.4 篇章语用与篇章认知
2.3 汉语篇章语用学研究回顾
2.3.1 修辞学研究
2.3.2 语用学研究
2.3.3 语篇研究
2.3.4 认知语言学研究
2.3.5 语篇语法学研究
2.4 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语境思想对比
3.1 当代西方的语境思想
3.1.1 语境的多学科研究
3.1.2 动态语境的泛起
3.1.3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3.2 刘勰的语境思想
3.2.1 语境组合观:言内+言伴+言外
3.2.2 语境综观:语境+非纯粹语境,静态+动态
3.2.3 在中国语境思想史中的地位
3.3 小结
第四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篇章意向性与可接受性
4.1 刘勰的言意观简述
4.2 “义生文外”:刘勰的“言外之意”思想
4.2.1 刘勰的隐秀观
4.2.2“义生文外”概念的篇章语用学解读
4.3 言外之意与implicature,implication
4.3.1 implicature的理论实质
4.3.2 implicature的性质与判断标准
4.3.3 会话含义是言外之意吗?
4.3.4 对比与结论
4.4 小结与启示
第五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语言认知思想对比
5.1 篇章语言学的认知转向
5.2 春秋笔法的认知思想(一):象似性
5.2.1 语言结构象似性理论述评
5.2.2 春秋笔法的象似性思想
5.2.2.1 时间顺序象似性
5.3 春秋笔法的认知思想(二):认知框架
5.3.1 框架语义理论回顾
5.3.2 春秋笔法的框架思想
5.4 《文心雕龙》的隐喻思想
5.4.1 隐喻观概览
5.4.2 刘勰的隐喻观
5.5 小结
第六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互文性思想对比
6.1 互文性概览
6.2 显著互文性与组构互文性
6.2.1 显著互文性
6.2.2 组构互文性
6.3 语篇交互观与文化互文性
6.3.1 语篇、社会主体与社会定位
6.3.2 互文性的宏观历史性和微观历史性
6.3.3 强互文度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所谓“语言学思想”
7.2 研究结论
7.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中西对比篇章语用学:文心雕龙个案研究是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晓军。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对比篇章语用学:文心雕龙个案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