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哲学,你还有多少不解与疑惑,北大人气爆棚的哲学教授,带你清晰领略中国哲学之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作者简介
作者杨立华,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三部:《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序
第一讲 性与天道:孔子的哲学
一 关于《论语》
二 “不可得而闻”
三 “性相近也”
四 说和乐
五 通向幸福的道路
六 立与达
七 论仁
八 天何言哉
第二讲 以无为用:《老子》的哲学
一 从《老子》第一章说起
二 有生于无
三 无之以为用
四 企者不立
五 无为
第三讲 尽心知性:孟子的哲学
一 心之官则思
二 尽心知性
三 性善
四 知言
五 养气
六 仁政
第四讲 真知之路:庄子的哲学
一 庄子哲学的关键词:知
二 知的不同层次
三 是非
四 以明与因是
五 知与我
六 不知
七 齐物
八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九 真知与无待
第五讲 有无之辨:王弼的哲学
一 解释学原则
二 言意之辨
三 本体论突破
(一)“无”的含义
(二)道与物
(三)道与自然
(四)以无为用
四 王弼的政治哲学
(一)两种观物方法
(二)“崇本举末”与“崇本息末”
(三)无为
(四)圣人人格
第六讲 自然之理:嵇康的哲学
一 自然之理
二 释私
三 养生
四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五 声无哀乐
第七讲 性分自然:郭象的哲学
一 关于郭象《庄子注》
(一)郭象《庄子》本
(二)郭象《庄子注》的抄袭问题
(三)《庄子注》的注释特点
二 郭象的本体论
(一)造物无主
(二)自然
(三)理与性分
(四)自为与相为
(五)“适性逍遥”
(六)“冥物”
(七)生死
三 郭象的政治思想
(一)无为
(二)无贤不可以无君
(三)君德与臣德
第八讲 太极诚体:周敦颐的哲学
一 形而上学
(一)太极、阴阳与五行
(二)人与万物
(三)圣人
二 治教与修身
(一)师道
(二)纯心
(三)礼乐
(四)用刑
(五)志学
第九讲 易兼体用:邵雍的哲学
一 观物
二 体用
三 体以四立
四 用因三尽
第十讲 自立吾理:程颢的哲学
一 对佛教的批判
二 道学话语的建构
三 天理
四 生之谓性
五 以觉言仁
六 定性
第十一讲 一物两体:张载的哲学
一 虚与气
二 形与象
三 参两
四 神化
五 感
六 人性论
七 性与心
第十二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哲学
一 形上形下
二 体用一源
三 生生之理
四 道无无对
五 公与仁
六 人性论
七 主敬
八 格物致知
第十三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
一 体用
二 太极
三 理与气
(一)理生气
(二)理气先后
(三)理气动静
(四)理一分殊
四 心性论
五 涵养
六 致知
第十四讲 自作主宰:陆九渊的哲学
一 本心
二 心即理
三 收拾身心,自作主宰
四 格物与静坐
五 义利之辨
第十五讲 心外无理:王阳明的哲学
一 心外无理
二 心外无物
三 格物
四 知行合一
五 致良知
中国哲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立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哲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