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艾恺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海内外首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

本书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是了解梁漱溟、透视梁漱溟所处时代的好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艾恺(Guy S.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言

导论

对梁漱溟性格和经历的几点评价

梁漱溟和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

世界性的保守主义反应

农本主义和乡村建设

梁漱溟和他父亲的关系

第一章 父与子

桂林梁氏

文化上反传统观念的梁济

作为道德贵族的梁济

梁漱溟的早年

第二章 精神异常、自杀、成圣

梁济的民族自救计划

共和革命

梁济的誓愿

梁漱溟的危机和退隐

佛教

复出

梁济的自杀

第三章 北京大学的孔夫子和文化

北大风气

“五四”事件

从菩萨到鸿儒

文化问题

第四章 中西文化(一)

意欲和文化的形成

反对文化融合

科学和民主

西方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易经》和直觉

孔子的直觉主义和柏格森的生命主义

中国文化实现自身的失败

中国的早熟

人类即将中国化

中国的文化困境和梁漱溟的结论

一个矛盾的解答

第五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社会反应

胡适的看法

其他的批评

矛盾及其批评家

第六章 梁漱溟的上下求索,1922—1926

一个政治改革的计划——“我们的政治主张”

讲学

社会主义

批评与教育改革

梁漱溟遇到两名同事

梁漱溟离京赴鲁(1924—1925)

梁漱溟再度隐退(1925—1926)

第七章 广东与河南:乡村重建的开端,1927—1931

共产党人和梁漱溟的“顿悟”

广东,1927—1928

陶行知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梁漱溟回到北方

对现有乡村工作的评价

村治派

乡村建设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1929年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二)

对西方社会的探讨

中国:宗教的灭亡

人类文化和“理性”

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第九章 乡村建设:儒家的现代化

对乡村建设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辩护

士和农民

团体组织形式和政治

乡约

儒家和毛泽东主义

第十章 “南京十年”时期之乡村建设:一个政治和社会的分析

1927年

农村的地方精英

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矛盾心理

第十一章 山东的乡村建设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乡学村学是人民的衙门:邹平方案的精髓

合作社

自卫力量

旨在改进道德的地方团体

农业技术

公共卫生

菏泽及“菏泽方式”

乡村建设在山东的推广

当时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批评

对乡村建设的批评:理论和实践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和战后:政治和论战

民主的第三力量的前奏:1937—1939

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会谈

为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而工作

敌后1939:致山东沉痛的告别辞

第三力量的崛起

桂林,1942—1944

重返政坛:和平谈判和内战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

回到政治生活,1950—1955

与毛泽东的冲突和1955—1956年的批判运动

晚年,1975—1977

第十四章 1986年跋

采访

梁漱溟的暮年

参考书目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2018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者[美]艾恺。

得书感谢您对《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的唯物史观阐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论辩高峰。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型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论视野,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追问集体主义的“问题化历史”,具体阐述了集体主义的原始起源、逻辑形成、历史构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变和论域延展等问题,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传统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理论型构与内在关系,有力回应了集体主义的历史不在场观点,巧妙驳斥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讲个体利益的片面观点。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