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汉代巴蜀辞赋四大家研究

文心雕龙汉代巴蜀辞赋四大家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地域文化角度与文学地理学角度展开《文心雕龙》研究,是近年来龙学界的新思路。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前期相关研究基础上,集中精力于汉代巴蜀文学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与李尤,将《文心雕龙》书中对他们的相关批评与作品征引加以梳理,将他们的文学经典创作、文学美学理论文学历史影响等对《文心雕龙》成书的重大影响,特别是辞赋与辞赋理论的重大影响一一阐释出来,以为《文心雕龙》研究、巴蜀文学研究助力。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万洪,四川师范学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绪论

一、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文心雕龙》研究现状

二、本书的研究价值

三、相关说明

第一章 《文心雕龙》中的巴蜀名家

第一节 巴、蜀与巴蜀文化

第二节 上古名家:为政致用的各类写作者

第三节 汉代名家:巴蜀文学作家的代表

第四节 三国魏晋名家:为文致用的历史名人

结语

第二章 “致名辞宗”——汉代赋圣司马相如

第一节 司马相如生平简介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

一、两汉文学的断代高标

二、辞赋文学之绝代双骄

三、大赋立体,致名辞宗

第三节 各体皆能的杰出成就

一、诗歌成就

二、讽喻名篇

三、政论雄文

四、封禅鸿章

第四节 “致名辞宗”,一代赋圣:杰出的辞赋创作(上)

一、继轨屈原,骚体三赋

二、抒情《美人》,刻镂精美

三、咏物小赋,名存实亡

第五节 “致名辞宗”,汉代赋圣:杰出的辞赋创作(下)

第六节 杰出的辞赋理论家

第七节 对《文心雕龙》体系建构的突出贡献

一、创作论建构的代表作家

二、批评论建构的特殊作家

结语

第三章 历代音乐赋之祖——蜀中奇才王褒

第一节 王褒及其作品简介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学作家的经典代表

一、《时序》评历史,灿烂如星汉

二、《才略》论文学,两汉之高标

三、《辨骚》论枢纽,王褒为代表

第三节 杰出的文学创作与文献价值

一、《诠赋》高峰,辞赋英杰

二、《髯奴》《僮约》,经典文献

第四节 《洞箫》抒情,乐赋之祖

结语

第四章 历代京都大赋之祖——“西道孔子”扬雄

第一节 扬雄生平简介

第二节 《文心》论宗经,扬雄倡“含文”

一、扬雄《法言》与“圣文雅丽”

二、《辨骚》论枢纽,扬雄为模范

第三节 《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多产榜样

第四节 骚体之名赋,对问之新篇

第五节 模拟相如,独创四赋

一、《甘泉赋》

二、《羽猎赋》

三、《河东赋》

四、《长杨赋》

第六节 《蜀都》开创鸿篇,京都大赋之祖

第七节 著名的辞赋理论批评家

第八节 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突出贡献

一、创作思维论

二、文学风格论

三、修辞技法论

四、文学批评论

结语

第五章 历代边关赋之祖——东汉名家李尤

第一节 李尤生平简介

第二节 吟咏《函谷关》,边塞赋之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文心雕龙》专著

二、其他著作

三、研究论文

后记

文心雕龙汉代巴蜀辞赋四大家研究是2018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红波。

得书感谢您对《文心雕龙汉代巴蜀辞赋四大家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唐宋八大家诗文经典 电子书
《唐宋八大家诗文经典》是我国唐宋八大家诗文作品欣赏著作,内容不仅包括唐宋八大家的经典诗词还有文章,全书按照人名划分为八个章目,分别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每章有诗、文两节,整体架构清晰明了。每篇诗文后还加了注释和导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欣赏我国古代诗文的文化。
山之四季 电子书
把一天的时间,分配一些给自然、诗意与哲思。
四季花解语 电子书
《四季花解语》一书基本依照一年四季的花开顺序,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及其文化内涵,融知识性、审美性、哲理性于一体。花卉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花卉作为生活素养提高的精神消费物,被赋予了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书稿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二十四节气,营造出一个与四时节令有关的阅读氛围,并通过“花径通幽”等栏目达到延伸阅读的效果。文字简洁,图片精美,令读者在图文并茂的审美体验中获
上古神话(全四册) 电子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神话!
脂城四卷——南门开 电子书
原创长篇小说。本书是系列长篇小说"脂城卷"中的一部。一座“城中村”奔向全面小康之路;一群普通人的追梦之旅;一段城市变迁的美好传奇。在脂城南门外,有一个叫香铺的古老村庄,一座明朝的石牌坊矗立村头,见证着村庄优雅的过去和丰厚的底蕴。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位于郊区的香铺慢慢变成了“城中村”。背负沉重的历史和骄傲,以宁、郎两家为代表的香铺村民,在被现代文明“包围”的过程中,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