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续集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续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度解析中国古典诗学的学术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接续《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的研究,除继续关注诗美概念,如“老”“厚”“涩”等外,更注意诗学目前的一些重要观念,如“神韵”“格调”“性灵”“肌理”等,将这些概念还原到最初语境中,根据倡导者本人和后人的具体用法来分析其含义,在动态过程中把握其衍生情形。

作者希望通过对古典诗学基本概念和命题作这样的现代诠释,慢慢形成一批相对稳定、清晰的基本概念,为今后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提供工具术语和基础理论平台,从而促进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和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作者简介

作者蒋寅,1988年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著有古典文学研究论著若干种及随笔《学术的年轮》《金陵生小言》。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在中国发现批评史(代前言)

一、关于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三个偏见

1.中国文学批评属于感悟式、印象式的

2.没有成系统的理论著作

3.缺少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范畴,没有严格的意义上的理论命题

二、清代诗学提供的另一种历史认知

三、清代诗学实践与传统的再思

四、在中国发现批评史

一 情景交融

一、“情景交融”溯源

二、如何理解和界定“情景交融”?

三、中古诗歌的情景结构

四、唐诗情景关系变异的理论迹象

五、大历诗歌中的意象化表现

六、“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何以在中唐诗歌中成型

二 老

一、由老迈之“老”到老成之“老”

二、“老”的美学内涵

三、与“老”相关的负价概念

三 厚

一、“厚”的诗歌表现

二、“厚”成为文论概念的渊源

三、“厚”在清代的丰富和拓展

四、妨碍“厚”的艺术要素

四 涩

一、“涩”为诗中一境

二、“涩”为谈艺家一境

三、求“涩”何为?

四、“涩”的美学意涵及衍生概念

五、“涩”的负价意义

五 诗中有画(二)

一、“诗中有画”的“画”指什么?

二、“诗中有画”的“画”作为王维画意

三、王维画的写意倾向

四、王维诗的写意特征

五、结论

六 不粘不脱·不即不离

一、新语境中的老问题

二、话语溯源

三、由理论到批评

四、寓意成为焦点

五、“切”的诗学意义

六、嘉、道以后的余响

七 家数·名家·大家

一、引言

二、“家数”溯源

三、“大家”概念之形成

四、“大家”的境界

五、“大家”的几个标志

六、结论

八 拟与避

一、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

二、诗歌文本的拟议与变化

三、古典诗歌文本的隐性互文——避

九 神韵

一、“神韵”的审美印象

二、“神韵”的美学内涵

三、“神韵”的印象主义倾向

十 格调

一、格调论抑或格调派?

二、“格调”溯源

三、沈德潜的新格调观

十一 性灵

一、自我表现的诗学

二、“性灵”说的解构倾向及其理路

三、破而不立的诗论

十二 肌理

一、“肌理”说之于翁方纲诗学

二、诗理与肌理

三、“肌理”的渊源及理论定位

四、笋缝:肌理说的重要概念

十三 中庸的美学

一、审美概念的价值分类

二、绝对正价概念

三、有限正价概念

四、有限正价概念的表达之一——补充法

五、有限正价概念的表达之二——排除法

六、有限正价概念的表达之三——限制法

七、有限正价概念表达法的综合运用

八、负价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九、中性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论文原刊出处

后记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续集是202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蒋寅。

得书感谢您对《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续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古典诗词语言通论 电子书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从语言学角度,从古典诗词爱好者读诗写诗的需求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古汉语知识。首先总述诗词发展的体式,然后通过“语音篇”“格律篇”“章法篇”“语法修辞篇”“词汇篇”五部分分别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音韵学常识、古诗词的韵律与语言特点、古典诗词的章法技巧、古诗词主要运用的修辞格等语法手段、古诗词中常见的特殊白话实词和白话虚词以及文字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