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用现代意识梳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

内容简介

作者在多年研究古典诗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上,选择“象”“境”“清”“法”“悟”等一系列关键范畴,及禅与诗、诗与画等重大理论专题,共十四个,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这些范畴与命题既是基础性的也是富有活力的。

作者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的历史展开中,把握古典诗学发生、发展、转变的逻辑进程,将理论问题历史化,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对建构富有民族思维特色和文化品格的本土文学理论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蒋寅,1988年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著有古典文学研究论著若干种及随笔《学术的年轮》《金陵生小言》。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论 古典诗学的遗产及其价值

一、转换:困境与出路

二、立场转换:尊重理论遗产的历史价值

三、理论遗产发掘和诠释的历史取向

一 语象·物象·意象·意境

一、意象·意境概念使用的纷乱

二、意象与物象·语象的区别

三、意境的本文属性

四、语象·物象·意象·意境的重新定义

二 原始与会通

一、古人的“意境”概念

二、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

三、意境与境、境界

四、“意境”的现代化过程

三 清

一、“清”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

二、作为传统审美趣味的“清”

三、“清”在诗学中的确立

四、“清”的美学内涵

五、“清”作为诗美的核心概念

四 以禅喻诗

一、不可言说的言说:禅与诗的表达欲求

二、不说破和悟入:诗学中的以禅喻诗

五 不说破

一、“含蓄”概念溯源

二、“不说破”与“绕路说禅”

三、代语·不犯题字·不著题

六 起承转合

一、诗学中起承转合之说的由来

二、起承转合与八股文之关系

三、起承转合之说在诗学中的展开

四、诗学对起承转合之说的清算

七 以高行卑

一、历代文学中的文体互参现象

二、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原则

三、诗与其他文体互参的体位原则

四、诗体内部互参的体位问题

五、词曲与其他文体互参的体位问题

六、赋、史传文体互参中的体位原则

七、古文和时文互参的体位原则

八、“本色”“破体”与文体互参

九、“木桶原理”与以高行卑的美学依据

十、余论

八 至法无法

一、法与对法的超越

二、“至法无法”的两个例证

三、“法”的重新定位

四、“至法无法”的哲学内涵及思想渊源

九 诗中有画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来对诗画关系的理解

三、王维诗对画的超越

四、“诗中有画”作为批评标准的限度

十 代人作语

一、角色诗的概念及类型

二、角色诗的历史发展

三、“男子多作闺人语”

四、性别转换的深层心理

十一 文如其人

一、作为传统观念的“文如其人”

二、难以反驳的诘难

三、“文不如其人”的理论依据

四、“文如其人”命题成立的限度

十二 言志·感物·缘情

一、“感物”对象的转移:人事与自然

二、“感物”含义的分化:本源与动机

三、悲情时代:感物与情感中心论的确立

十三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一、命题的提出

二、文学繁荣原因的结构分析

三、决定艺术成功的内在机制

十四 以诗为性命

一、“不朽之盛事”

二、“其文在即其人在”

三、“以诗为性命”

四、“文字留传胜子孙”

后记

再版后记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是202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蒋寅。

得书感谢您对《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古典诗词语言通论 电子书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从语言学角度,从古典诗词爱好者读诗写诗的需求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古汉语知识。首先总述诗词发展的体式,然后通过“语音篇”“格律篇”“章法篇”“语法修辞篇”“词汇篇”五部分分别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音韵学常识、古诗词的韵律与语言特点、古典诗词的章法技巧、古诗词主要运用的修辞格等语法手段、古诗词中常见的特殊白话实词和白话虚词以及文字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