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

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编选的角度重新考察胡适的新诗理念,以启发思考现代诗问题。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对胡适编选《尝试集》和《尝试后集》的研究,认为胡适的《尝试集》刻意呈现了不断放脚,从旧向新蜕变,最终在西化中确立新诗的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中与西三位一体统一的过程。

但胡适在1950年编选《尝试后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的破裂状态,内容上从时代精神回归日常生活,形式上从西化的白话自由体新诗回归到建立在词曲小令化用基础上的断章。

作者简介

作者余蔷薇,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后出站。现供职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近年致力于中国新诗研究、文学史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绪论 胡适编选诗集与新诗探索

第一章 《去国集》的编选与旧历史的终场

第一节 亲古风、排绝律的诗选原则

第二节 时间线索让位于诗体进化论理念

第三节 死文学的放脚呈现与新旧衔接的逻辑破绽

第二章 《尝试集》的编选与新诗起源神话

第一节 《尝试集》的起点建构与新诗的出场

第二节 打油诗的尝试、放弃与新诗体意识的建立

第三节 白话旧体破格律化尝试与小脚放大的编排

第四节 白话新体的诞生与实际创作的取舍面貌

第五节 新诗起点建构的另外几种讲述与文学史的接受

第三章 《尝试集》的版本变迁与白话诗学凝结

第一节 版本变迁中的改诗与新诗美学标准的建立

第二节 版本变迁中的删诗与分歧中的标准呈现

第四章 胡怀琛《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与胡适新诗观念的转变

第一节 《尝试集批评与讨论》的论争焦点

第二节 不同诗学观念与新诗的两条发展路向

第三节 读者意识与胡适新诗观念的内在转变

第五章 《尝试后集》的编选与个人审美趣味

第一节 从时代到个人的转变

第二节 “胡适之体”与传统小令

第三节 个人风格的变化与凝定

第六章 《尝试集》《尝试后集》与三位一体互证价值的逻辑

第一节 新诗成立纪元与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新白话的思维训练与“八事”的核心理念

第三节 尝试之后的实践与三位一体的质疑

第四节 选本视野中《尝试集》《尝试后集》的传播

结语 时间神话与百年汉语诗学之现代建构的反思

附录一 选本收录《尝试集》《尝试后集》诗作情况

附录二 歌曲选本收录《尝试集》《尝试后集》诗作情况

参考文献

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余蔷薇。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 电子书
本书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研究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英国历史小说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阐释。这对于弥补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整体性研究和西方历史小说研究理论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