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

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带你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概念。

内容简介

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本书立足于我国当代各艺术门类领域中的作品、现象,通过研究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现代转化、与西方诸美学思想的比较等方面获得理论依据,聚焦大量当代具体艺术案例、热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力求重点突出中华美学精神对当代文艺事业的针对与现实,同时兼顾理论与传播。

本书涉及当代文学、美术、电影、设计、音乐等艺术门类,每章由对各艺术门类素有研究的学者撰写,除主编王一川教授外,合著者有彭锋教授,陈旭光教授,李道新教授,李洋教授,向勇教授,金永兵教授,唐金楠副教授和刘晨讲师等。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文艺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与渊源

一、中国文化想象:他者与自我之间

二、中华美学精神与国家文化战略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性及其战略任务

(二)中华美学精神的语义内涵

(三)中华美学精神的概念内涵

(四)中华美学精神的战略目标

三、从中国艺术精神看中华美学精神

四、在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交接处

五、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及其意义

第二章 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多元性及现代转化

一、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多元性和当代性

(一)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

(二)历史与当下的辩证法

(三)中华美学精神的传统与创新或外来与本土

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以电影为例

(一)传统现代性转换的前提、条件或语境

(二)中华文化精神即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几种形态或类型

三、红色经典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以电视剧生产为例兼及“抗战神剧”的“娱乐化”限度问题

(一)经典、“红色经典”与经典文化传统

(二)影视剧的“红色经典”改编现象

(三)“红色经典”改编的限度与意义

第三章 中西美学的交互影响

一、西方美学的早期传播

二、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发现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境界”是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

(二)从“境界”的内涵来看,它属于前现代的美学范畴

(三)与《〈红楼梦〉评论》比较起来看,《人间词话》属于前现代美学

三、宗白华借助西方生命哲学对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揭示

四、叶朗对中国美学意象本体论的建构

五、西方现代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借用

六、西方当代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相遇

(一)艺术本体论的难题

(二)泽尔的显现美学

(三)波梅的气氛美学

(四)朱利安的“之间”理论

第四章 中华艺术经典的海外传播

一、《红楼梦》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

(一)《红楼梦》在德国

(二)《红楼梦》在俄罗斯

(三)《红楼梦》在法国

(四)《红楼梦》在英国

(五)《红楼梦》在西班牙

二、“梁祝”母题的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

(一)“梁祝”文艺在东北亚的传播

(二)“梁祝”文艺在东南亚

(三)“梁祝”文艺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流布与改编

三、《茉莉花》的流传形式与海外传播

(一)《茉莉花》在欧洲

(二)《茉莉花》在东亚

第五章 当代文学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一、以“天人合一”追求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

二、以精神独立而获个体生命自由

三、以和谐辩证法给予生命终极关怀

四、经世济民的担当之美与现实生活的美学批判

第六章 当代电影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一、形与神:以形写神

(一)形象的塑造

(二)想象的作用

(三)环境的强调

二、隐与秀:隐在秀中

(一)电影之“隐”:时代与主题的隐喻

(二)电影之“秀”:个性化手法之妙笔

(三)“隐”在“秀”中:中华电影史诗精神

三、情与景:情景交融

(一)从叙事结构看《城南旧事》的情景交融

(二)从音乐渲染看《红高粱》的情景交融

(三)从色彩描绘看《我的父亲母亲》的情景交融

(四)从景物造型看《那人那山那狗》的情景交融

四、虚与实:虚实相生

(一)镜头语言——“留白”

(二)人物形象——缺席

(三)主题意旨——无穷

五、气与韵:气韵生动

(一)人物的气势风韵:形式之外的内在精神

(二)镜头的“气韵”与“动韵”:电影的“镜韵”美学

(三)创作者的气度韵致:主体生命精神的创造力

六、儒与道:儒道合流

(一)以人与事物的关系为审美纲要

(二)以和谐为最终目标

(三)不脱离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第七章 当代美术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美术与传统

二、中国当代美术对传统美术的承继与发展

第八章 当代音乐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一、先锋音乐的幽远回响

二、新诗雅韵的中国歌唱

三、中国乐派的美学精神

第九章 当代创意设计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一、中国当代设计的美学溯源

(一)中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

(二)设计思想史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二、创意设计与商品价值

(一)商品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

(二)商品价值的内部度量与商品分类

(三)商品生产与转型中的价值调和

(四)商品“文化+”的实现形式

三、中国当代设计的创意之路

(一)创意先行——新时期中国设计之意涵

(二)消费体验——设计产品的制胜要点

(三)中国当代设计的创意来源

第十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美学精神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是中国艺术

二、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基本特征

三、技术演进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影响

四、中华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机遇

五、中华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挑战

六、中华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对策

后记

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一川 等。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匠心 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从坚持、专注、踏实、勤奋、严谨、精进、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工匠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为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绘制了人生蓝图,规划了人生目标,教给了人们奋斗的方法。同时劝诫人们,要像工匠那样,不慕虚荣,不求名利,耐得了寂寞,经得了诱惑,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力求细节上的完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心扑在工作上。执着坚守,不断精进,用“笨功夫”练就“真本事”,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香山美学论集(1) 电子书
2016年7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在京共同举办了第一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与会者聚集在香山脚下,共同聆听,热烈讨论,相互交流——“香山一期”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本书收录的27篇论文,选自研修班学员提交的个人成果。它们涉及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诸多方面,有着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代表了研修班学员个人的收获,也记录了中国美学界一次富有意义的学术集会。
海外华人文献与中华文化传承:新马德教紫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海外华人宗教文书个案的系统深入解读,探讨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的具体机制问题。书中在系统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间的德教紫系文献的基础上,从“仪式专家·仪式·文献”三位一体的系统角度,全面考察新马华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创立、建构到传播、演化的过程,进而着重分析新马德教紫系文献,特别是乩文集的形成与传播机制,讨论新马德教紫系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传承华人文化的具体机制。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