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关于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为研究主题,旨在揭示经典作家走出思辨囚笼的心路历程、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及其终极关怀。
内容简介
借助“从后思索”和“宏大叙事”两大方法,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整体性研读,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完成了对经院哲学、思辨哲学和感性哲学的全面批判。从批判理论的演脉络来看,经典作家展示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逻辑路,经历了从抽象批判到现实批判,再从现实批判回到抽象批判的“否定之否定”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黄秋生,博士(后),副教授,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应用”创新团队负责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Abstract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富于批判精神的理论(代序)
导师寄语
绪论 “从后思索”与“宏大叙事”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章 马克思早年的哲学立场
第一节 两种原子论的差异
一 原子与原子偏斜
二 原子的特性与原子的重力
三 不可分的本原与不可分的元素
第二节 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
二 实在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
三 自我意识哲学
第三节 《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
一 黑格尔辩证法的娴熟运用
二 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
三 哲学与现实世界
简短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第一节 早期的宗教批判
一 普罗米修斯式愤怒:“痛恨所有的神”
二 彻底的无神论立场:“人的自我意识才具有最高的神性”
三 对黑格尔的超越:“给中世纪宗教以致命打击”
第二节 宗教批判的费尔巴哈之桥
一 宗教起源的解释
二 神学本质的揭示
第三节 宗教批判的深化
一 对费尔巴哈的赞誉与不满
二 宗教批判的延展
简短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的政治批判
第一节 副本批判
一 颠倒的国家观的批判
二 王权(君主制)的批判
三 官僚政治的批判
第二节 原本批判
一 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二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第三节 民主制与真正的民主制
一 民主的基本认知:人民当权
二 民主制: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
三 真正的民主制:政治国家消失
简短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
第一节 思辨哲学的批判
一 思辨哲学的神学秘密
二 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
三 思辨哲学批判的延续
第二节 “思辨哲学批判”的批判
一 费尔巴哈的“思辨哲学批判”及其不彻底性
二 对旧哲学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第三节 从前哲学信仰的清算
一 对感性哲学的清算
二 对思辨哲学的清算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
简短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经济学的初次批判
一 异化劳动的初步探讨
二 异化劳动的全面阐述
第二节 必然出场的时间
一 时间:人的积极存在
二 时间的构成: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
三 自由时间:人类发展的尺度
第三节 经济学的再次批判
一 劳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
二 商品:以物的形式承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三 货币: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社会关系
四 资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简短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的人类学批判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 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视角出发
二 根据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三 以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划分标准
第二节 原生形态与社会发展方式
一 原生形态的新认识
二 内源式发展
三 派生式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发展跨越论
一 社会发展跨越论的提出
二 社会发展跨越论的实质
三 社会发展跨越论的思考
第四节 未来社会的构想
一 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型:共产主义
二 未来社会的婚姻家庭:以爱情为唯一基础
三 未来社会的基层组织:自治社区
四 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高度发达
五 未来社会的实现途径:重建个人所有制
六 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简短小结
第七章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思维范式变革
第一节 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一 西方哲学史上“实体”的演变
二 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
三 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转变
第二节 二分思维到圆融思维
一 二分思维范式的形成
二 消解二分思维的努力
三 实践基础上圆融思维的确立
第三节 预成思维到生成思维
一 预成思维的哲学传统
二 生成思维及其特点
三 历史的生成性
简短小结
第八章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终极关怀
第一节 “现实的人”的关注
一 社会存在物
二 物质生产的社会主体
三 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人
第二节 人的生存境域的关心
一 物的过分依赖
二 现代人的“无家可归”
三 人之为人的本真存在的遗忘
第三节 人的生存本性的合理理解
一 人的双重生命的存在
二 人的生存本性的二重性特点
简短小结
结语 走出思辨的囚笼
一 宗教批判
二 政治批判
三 哲学批判
四 经济学批判
五 人类学批判
六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逻辑进路
一 神学本体论批判
二 思辨本体论批判
三 感性本体论批判
附录二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中国实践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二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实践
三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继承
四 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附录三 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是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黄秋生。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