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中华史学丛书)

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中华史学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东亚,关注现代“小农”的命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董正华编著的《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重点探讨台湾地区和韩国家庭小农制度的形成、结构和演变;全书的讨论涉及“小农”、“农民”与“家庭农场”的关系,农民应当走向富裕还是走向消亡,何为“农业资本主义”等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董正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化理论与进程、亚洲现代史、东亚现代化比较、中国内陆农村发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部分 是“农业资本主义”,还是“农民的生产方式”?

一 “小农”、“农民”与“家庭农场”

二 小农的历史地位:从马克思到列宁

三 他山之石:美国大型和微型的家庭农场

四 农民应当走向富裕还是走向消亡?

五 “粮食主权”与“小农立场”

六 何为“农业资本主义”?

七 关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典型性

八 重新思考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理论

第二部分 当代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家庭小农制度

绪论 为什么要比较研究台湾地区与韩国?

一 人地资源与传统的土地占有制度

(一)农业资源:土地与人口

(二)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农民

(三)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农业与农民

二 战后土地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一)台湾地区土改的动因与进程

(二)韩国土改的曲折道路

(三)土改的成果:传统小农制度向现代小农制的转变

三 沟通与控制:小农制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一)农民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演变

(二)政府当局对农民与农村的控制

四 小农制下的农业增长

(一)农业生产的实绩

(二)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五 小农制对高速工业化进程的贡献

(一)台湾:以农业培养工业方针的实施及其成果

(二)韩国:工业带动还是牺牲农业?

(三)小农制与农业“贡献”的关系

六 乡村社会的变化

(一)收入分配与农民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乡村现代化

七 小农制的问题与出路

(一)“危机”与反响

(二)70年代农业政策的调整

(三)小农制的出路何在?

第三部分 小农发展道路与农地制度变革散论

一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关于农民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而消亡问题

(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从考茨基到列宁

二 现代小农制的历史地位

三 小农制与东亚现代化模式

(一)引言

(二)当代小农制的基本结构

(三)小农制对农业增长和高速工业化的贡献

(四)余论

四 近现代东亚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

五 近代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演变

六 解决集体所有权主体虚置保障农地为农业和农民所用

(一)大规模圈占农地的危害

(二)“集体所有制”下的农地所有权含混

(三)农地制度改革出路何在?

七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二元社会结构说的理论来源与中国的现实

(二)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起源和演变

(三)中国式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四)消除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平的增长”

附录一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非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因素”

附录二 村妇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的轨迹

参考文献

后记

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中华史学丛书)是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正华。

得书感谢您对《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中华史学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电子书
本书分为: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比较研究、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史学概论、古代中国与西方历史理论的比较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与西罗马灭亡后欧洲历史发展的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与西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断续的异同等内容。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
镜像中的历史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15年22篇长短文,展示了从社会史、心性史(记忆研究)、概念史三个角度切入历史的可能性。
听见历史的声音 电子书
本书精选《听见历史的声音:文物传奇》32期节目,以互动书的形式融合文字稿、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通过实地探访、口述历史的形式寻根厦门记忆,揭示文物保护的现代意义。
新史学(第十三卷):历史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电子书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