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

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分析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

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变革如何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本书关注政治与普通人思想和感情的交集方式,重新审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转变。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权力倾斜的方式,仪式在建构国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从广义的“政治仪式”入手,讨论剪辫、易服、葬礼、历法改革、礼貌问题等仪式的改变,阐释时代变革中中国国民身份和认同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利兹大学、哈佛大学,现为英国学术院院士、英国牛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何鸿燊中国史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使革命超越政治:辛亥革命与民众

精英革命?

中华民国的符号

颠覆民族性

民众参与

剪辫子

接续明朝

第二章 共和国民

民国风潮

共和国民

性别与国民身份

民族主义与民族转型

第三章 共和国与国家共同体

国庆节

国家符号

国家之上的政治

国家符号的使用

国家共同体

第四章 英雄、反派和历史创造

临终时刻

筹办葬礼

民众

英雄与反派

创造历史

历史动员

第五章 国民革命

国民与国民党

继承辛亥

掌控国民象征符号

民众转变为国民

第六章 孙中山葬礼和国民限制

国家

政党

民众

领袖

国之雏形

结语

词汇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是202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英] 沈艾娣。

得书感谢您对《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治理智慧 电子书
本书探讨了牟宗三的政治哲学及其后的超越根据和人性基础,及道德的形上学和立体的主体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在公共治理方面所提供的哲学智慧。
生态伦理的现实反思与终极关切:乌托邦视角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构研究 电子书
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而作为新的道德启蒙,生态伦理建构以生态意识为先导,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推动和促进文明的内在转型。然而,这种基于生态考量的伦理思想,却遭遇到现代伦理话语的理论指责和实践难题,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如何选择的“两难处境”。走出“两难处境”,探寻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除了从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探寻思想资源,还应该直面现代社会,以乌
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拉克伯里学说进入中国的若干问题,“文化形态史观”的东渐等。在撰写过程中,作者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许茨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