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内容简介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作者简介
作者贺来,2000年起至今担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2001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兼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1987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曾先后于1991年、1993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于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赴荷兰,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访问。主要学术兴趣和追求在于:努力以一种哲学的反思批判的眼光,来透视和反思当代人类和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在充分消化以往哲学发展重大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曾出版《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1998)、《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1998,合著)、《宽容意识》(2001)和《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2004)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3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十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现当代哲学与抽象“主体性”批判
一、抽象“主体性”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近代“主体”与“主体性”观念的独断性
(二)近代“主体”与“主体性”:一个“意识形态的幻象”
(三)“普遍主体”背后的控制欲望与特殊利益:意识形态幻象的深层秘密
二、“主体性”批判与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反思
(一)抽象“主体性”与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危机
(二)“主体间”的“相互承认”:现当代哲学对“抽象主体性”的替代方案
(三)从抽象主体的“自我意识”到增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联合”
三、“认知主体”的存在方式及其批判:以海德格尔为例
(一)抽象的“认知主体性”:“主体中心困境”的根源
(二)确立“认识主体”的本源生存方式:克服“主体中心困境”的根本途径
(三)生存实践哲学:超越“主体中心困境”所开启的思想视域
四、“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一)“主体”成为“实体”:“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
(二)破除“实体化主体”:“主体性”批判的意义
(三)“主体性”批判的限度与“价值主体”的合法性
第二章 “价值主体”:“主体性”不可消解的维度
一、从“认知主体”到“价值主体”
(一)两种“主体”的区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
(二)“认知主体”批判与“价值主体”的合法性
(三)价值主体的优先性: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二、“主体性”原则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一)“人真正成为目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二)“自由”与“正义”: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重大前提
(三)全面丰富的生命存在方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三、“主体性”观念的价值内涵与中国语境
(一)“主体性”观念与价值规范基础的重建
(二)理想的冲突:“主体性”观念在中国的复杂语境
(三)“价值排序”与“主体性”原则的落实
四、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与应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挑战
(一)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生命个体:价值信念的真实承担者
(二)个人主体为抽象物献祭:价值虚无主义的重大根源
(三)价值分化与价值虚无主义:澄清二者的界限
第三章 “主体性”原则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一、人现实的“主体性”与“抽象对人统治”的破除
(一)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原则的“联姻”:现代性的深层逻辑
(二)“个人受抽象统治”:现代性的深层困境
(三)破除“抽象对人的统治”: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四)现代性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
(五)拯救人的生命的“具体性”: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根本旨趣
二、辩证法与人的“主体性存在”
(一)“死”的理论概念与“活”的人的存在:哲学所面临的重大矛盾
(二)有限理论视角的“无限化”与“人的存在”被抽象
(三)人的实践存在与辩证法作为“人的实践诠释学”
三、“主体性”与人的理解原则的重大变革
(一)“现成性”而非“生存实践性”:传统哲学关于人的基本理解方式
(二)“生存实践性”而非“现成性”: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方式的变革
(三)自由:人的“生存实践”本性的集中体现
四、“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
(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二)“社会”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本身
(三)“发展”是人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自觉活动
(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和“发展观”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章 个人生活的目的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个人主体性”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一、“诗性”的自我创造与个人生活的目的
(一)形而上学的“脚本”与个人生活的“普遍化”
(二)不能被普遍共相穿透的空间:“个体我在”的正当性
(三)“诗”的而非“科学”的:个体生活目的的自我理解
二、“个人主体性”的限度与社会生活统一性的哲学论证
(一)“个人主体性”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现代性语境中一对重大矛盾
(二)社会团结与社会生活统一性的形而上学论证及其缺陷
(三)马克思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统一性课题的论证
第五章 “主体性”与“自由”和“启蒙”概念的重新反思
一、“主体性”与“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自由观
(一)“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矛盾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自由的抽象化
(三)“后形而上学的现代性”视野中“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矛盾的超越
二、哲学的启蒙功能与人的自我解放
(一)哲学的启蒙功能:终结还是深化
(二)启蒙:“名词”与“动词”意义的划界
(三)不可消解的启蒙精神与哲学的希望
三、个体性“哲学自我”的显明:哲学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代表“我”的“我们”:个体性“自我”的隐匿
(二)个体言说的自觉与理论创新
(三)“哲学自我”的显明:健康的学术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是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贺来。
得书感谢您对《“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