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意识形态思想上的一致性,再现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和逻辑体系。

内容简介

在现有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不少创新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线索;详细和完整地叙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貌;全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总结和重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基本特征的思想;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人类解放的总逻辑中;第一次全面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等。

本书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做了归纳梳理,展示了其形成过程及逻辑体系。本书研究基础扎实,解读与分析也有独到及创新之处,为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孙夕龙,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北京交通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理论。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若干,发表包括CSSCI在内各类论文二十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第一章 《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回归”批判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探寻

第一节 从中学到《莱茵报》时期:“绝对自由”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

一、中学时期: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思想种子

二、大学时期:以“绝对自由”为“心脏”的哲学实践思路

三、《莱茵报》时期:遭遇“物质利益”“难事”的哲学批判

第二节 从不来梅到服兵役时期: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念万能”

一、不来梅实习时期:自由、理性和“人民的血肉”

二、柏林服兵役时期:“普遍的东西的自我意识”和“观念万能”

第三节 《德法年鉴》前后:“异化”—“回归”批判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

一、剖析意识形态的两条线索与“普遍和特殊的真正统一”的“民主制”

二、《论犹太人问题》前后:“普遍性”假象和国家“世俗结构”的缺陷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的本质和实现“人的完全回复”

四、《穆勒评注》:劳动和交换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五、巴黎手稿前后:“异化”—“回归”的完成和“普遍的人的解放”

第四节 英国实习期间: 国民经济学的诡辩和“财产是国家的本质”

一、“物质利益的冲突”和国民经济学的欺骗与伪善

二、“向自己本身复归”及“单个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第一节 “历史科学”、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一、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意识形态思想的蜕变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形成

三、资产阶级的“永恒的规律”和“纯粹理性”的批判

四、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消灭

第二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证和新形式及马克思主义的完整论述

一、1848年革命与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表现及条件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社会关系物化和资本主义拜物教

三、无产阶级独立革命时期:真正的共同体和意识形态消灭的实践证明

四、《反杜林论》:人类解放的实现和上层建筑的消灭

第三节 恩格斯后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伪装为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策略

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完结”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外衣

四、晚年通信:历史“合力”以及意识形态与经济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科学的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类解放

第一节 “一般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精神生产和历史运动

一、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

二、精神生产及其与物质生产的联系

三、历史运动和异己力量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

第三节 “历史科学”中的人类史

一、作为实践过程和产物的人类历史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冲突的根源

三、分工与阶级、国家和虚幻的共同体

四、三种依次演进的社会关系形式

五、世界历史运动和日益扩大的异己力量

六、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的解放

第四章 “一般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第一节 哲学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典型: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一、反映异己力量的具有“普遍性形式”的“虚假观念”

二、按照“虚假观念”“建立自己的关系”的思想活动

三、统治阶级用“歪曲的形式”把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的思想“欺骗”

四、意识形态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和主观生成

一、意识形态产生的现实根源

二、意识形态的主观生成

第四节 社会结构中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的“成果”

二、经济“红线”与意识形态“曲线”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服从自身规律”

第五节 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虚假的“普遍性”

二、“本末倒置”

三、“虚假的独立性的外观”

四、“没有历史”

五、形式化

第六节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消灭

一、“思想的统治”和“欺骗”

二、作为思想条件参与历史创造:“借用”、“模仿”与合法化

三、意识形态的“完结”和“消灭”

第七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及其生产者“意识形态家”

一、统治阶级思想的产生:服务革命和统治的理论策略

二、统治阶级思想的地位和性质

三、“意识形态家”:“编造”阶级“自身的幻想”

第八节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

一、法律: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的中介

二、宗教: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

三、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四、平等观:“一种历史的产物”

五、目的论历史观和英雄史观

第五章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活动及其演变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活动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掩盖和伪善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资产阶级法、道德、价值观和哲学

一、为了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资产阶级法

二、资产阶级商业道德:从小的欺诈手段到对正义和仁爱让步

三、资产阶级价值观:一切都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

四、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一: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第三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

一、国民经济学前提的内在矛盾及掩盖

二、维护资产者利益的谎言

三、“非生产劳动”理论:从批判到辩护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纯粹理性”和永恒不变

第四节 资本主义拜物教

一、物化关系中的“物神性质”

二、物化关系的宗教本性

三、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拜物教

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是202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夕龙。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 电子书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学的解读方式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阿尔都塞的三个经典文本:《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和《论再生产》。作者着力揭示了阿尔都塞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隐性方法论构架,这种探索主要体现为作为认识论史研究语境中深层理论构架的问题式与症候阅读法。在此,作者首次采用了理论“反打”的写作法,以附文的形式穿插了对阿尔都塞逻辑核心的解构与后现
“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运动的当代效应——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电子书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
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多维度研究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即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当代新出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苏共意识形态的终结及其原因等维度,对当代国外意识形态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类型到结构、从特征到功能、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方式、从形成机制到作用机制、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挑战与启迪,并对我国社会
空间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基于大卫·哈维的理论视角 电子书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哈维空间正义理论的缘起、哈维对空间正义的一般理论阐释、哈维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非正义性的批评、哈维对构建空间正义社会的理想设计等。
贵州逻辑史论 电子书
西方逻辑在贵州的传播、发展既有辉煌的历程,也有坎坷的经历,既凸显了西方逻辑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共同性,又呈现出差异性。从学术史研究的维度看,西方逻辑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历史,无疑是中华学术史宝库中的重要个案,同时也是贵州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考察贵州这一个案,揭示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总结得失,既可丰富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内容,又能增添贵州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贵州学术史研究,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