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乡土课堂”实践形态从无到有的实践研究的总结成果。
内容简介
乡土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内容富有生成性,课程形式丰富,载体多样,课程的实施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乐学于其中。教师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也容易获得专业的发展。
本书试图给更多学校和教师以借鉴,帮助大家认识学校乡土课程,丰富教师开发学校乡土课程的方法和手段,使更多不同地域的乡土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以此形成更多精彩的校本课程,打造出更多有活力的学校乡土教育,也使更多学生走入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复杂的情境中获得真知识、真体验、真情感。
作者简介
作者顾志平,1967年生于上海市崇明区,生物教育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崇明区裕安中学副校长兼区教育学院生态教育研究所所长,崇明区生态科普协会秘书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自序
第一章认识学校乡土课程
一、什么是学校乡土课程
(一)学校乡土课程的性质
(二)乡土课程内容的来源
(三)乡土课程的目标追求
二、为何提出学校乡土课程建设
(一)全球化时代——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二)课程改革——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必然性
(三)学校发展——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三、乡土课程建设,你准备好了吗
(一)开发优秀的乡土课程的条件
(二)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要求
四、乡土课程与乡土教材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学习,贯穿于始终
一、哪些人需要学习
(一)学习,从校长开始
(二)骨干教师“带头闯”
(三)教师开放心态,进入实践
二、需要学什么
(一)学政策和课程理论,成为有理论素养的乡土课程建设者
(二)学乡土的知识与文化,成为接地气的乡土课程建设者
(三)学实践,成为会创造的乡土课程建设者
三、如何展开学习
(一)教师的学习机会
(二)学习过程的展开
(三)学习方式的展开
第三章做好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为何要对学校乡土课程建设作顶层设计
(一)学校乡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聚焦
(二)学校乡土课程顶层设计的特征
(三)学校乡土课程顶层设计的意义
二、学校乡土课程顶层设计如何展开
(一)调研:乡土课程顶层设计的起点
(二)规划:形成乡土课程框架
(三)论证:形成乡土课程建设蓝图
三、乡土课程顶层设计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一)乡土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与目标
(二)课程内容与组织
(三)学校乡土课程的实施
(四)学校乡土课程实施的评价
(五)管理与保障措施
第四章找到一个合适的乡土课程资源
一、历史文化类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历史人物
(二)文物古迹
(三)民间艺术
(四)文化设施
二、风土人情类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乡音乡情
(二)民风民俗
(三)饮食文化
(四)民间体育与游戏
(五)住宅与建筑
三、自然环境类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地质地貌
(二)土壤
(三)野生动植物
(四)自然资源
(五)自然灾害与气候
四、社会发展类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
(二)工业
(三)林业
(四)水与水利
(五)乡村与城市
第五章编写好乡土课程学习与活动用书
一、什么是乡土课程学习与活动用书
(一)“乡土课程学习与活动用书”的定位
(二)乡土课程学习与活动用书的主要作用
二、如何编制乡土课程学习与活动用书
(一)学习与活动用书内容的组织方法
(二)学习与活动用书内容的编排方式
(三)学习与活动用书编写注意点
三、学习与活动用书有哪些编写体例
(一)知识介绍型学习与活动用书
(二)活动体验型学习与活动用书
(三)探究活动型学习与活动用书
(四)综合实践活动型学习与活动用书
第六章建好乡土课程实践体验基地
一、为何要建设学校乡土课程实践体验基地
(一)“体验基地”——让乡土课程在学校扎根
(二)“体验基地”——助推了学校乡土课程行动
二、乡土课程实践体验基地建设的几种策略
(一)营造探索“博物馆”
(二)开辟学习“实践园”
(三)铺设体验“活动场”
三、怎样自建乡土课程实践体验基地
(一)体验基地设计的“三个突出”
(二)资源选取的“三个关注”
(三)资源呈现的“三个要求”
(四)基地建设中的“四方联动”
(五)基地优化的“三项行动”
四、如何将社会公众“场馆”建设成学生实践基地
(一)学生活动基地的选择要求和建设方法
(二)实践活动基地课程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活动基地课程建设的一般过程
第七章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统整和区域共享
一、学校乡土课程的统整设计
(一)乡土课程统整的价值取向
(二)学校乡土课程统整的主要方法
二、学校乡土课程的区域共享
(一)学校乡土课程区域共享的意义
(二)学校乡土课程区域共享的两种有效策略
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指导手册是201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顾志平。
得书感谢您对《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指导手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