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责任、法治与价值取向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责任、法治与价值取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基于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法律道德的教育体系。

内容简介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责任、法治与价值取向》围绕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这一问题,聚焦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目标构建,对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现实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应构建国家认同前提下的个体、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权利公民身份认同,以及法律、道德基础上的参与式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并提出通过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场域、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目标及其价值理念。作者通过系统考察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客观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目标和方法应具备的基本架构、逻辑关系和内容体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解析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二)公民身份

(三)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四)责任与社会责任

(五)价值取向

二、理论工具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认同理论

第二章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内涵发微

一、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马克思主义释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公民身份基础与核心

(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主体思想

(三)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实践依据

二、西方理论视域中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一)个人主义:现代西方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

(二)个体与国家关系:教育目标的分歧与耦合

(三)权利、责任与参与:教育内容的争议与整合

三、中国政治文化架构中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一)以集体主义为重点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三)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四、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及其目标构建的维度、内涵与导向

(一)公民身份个体、社会、国家价值理念的整合

(二)公民身份政治、法律与道德属性的统一

(三)公民身份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五、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实践路径与实践主体

(一)知识与实践途径的教育协同

(二)学校与社会场域的优势互补

(三)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的主体作用结合

(四)教师与学生主体的交往实践互动

第三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与公民身份认同教育问题的凸显

(一)中国传统臣民身份认同教育及其影响

(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及身份认同教育的重构需求

二、历史镜像中的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及其目标演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更新与转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育

(三)改革开放后“四有”公民的培养

三、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现状

(一)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四、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演进的特点与实践方式

(一)工具主义的价值导向

(二)国家政治及个体道德的目标主导

(三)单向传输的基本路径

第四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与实践的问题解析

一、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构建的社会背景分析

(一)转型下的社会结构变化

(二)全球化下的多元社会语境

(三)信息化、网络化下的现代生活

(四)全面依法治国推导下的社会发展愿景

二、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构建的现实困境

(一)个体性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折冲

(二)公民权利诉求高涨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

(三)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阻滞法治社会建设

三、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分离与脱节

(一)传统理念与公民身份认同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二)公民身份法律主体认同教育的弱化

(三)公民身份权利与义务教育的失衡

四、公民身份认同教育路径单一

(一)公民身份知识与实践的疏离

(二)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 国外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经验借鉴

一、多元文化下的融合:美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二)个体价值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育目标

(三)知识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二、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新加坡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二)儒家传统与西方文化互通基础上的目标构建

(三)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路径

第六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构建

一、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应有视野

二、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建立个体、国家、社会和谐关系

(三)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三、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基本架构与逻辑关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

(二)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为重点

(三)以法治理念为依据和准则

四、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国家认同前提下的个体和社会公民

(二)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权利公民

(三)法律、道德基础上的参与式公民

第七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施路径的拓展与创新

一、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创新

(一)以公民主体性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理念转变

(二)以整体公民身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

(三)以公民身份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方法创新

二、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手段拓展

(一)传统大众媒介公民身份教育功能的激活

(二)网络空间教育潜能的拓展

(三)制度化公民参与实效的提升

(四)社会主义特色公民文化氛围的营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责任、法治与价值取向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武进。

得书感谢您对《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责任、法治与价值取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再现与身份认同:以新时期以来的“蒙古历史叙事”为中心 电子书
新时期以来,“重述历史”是当代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同时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其中又以“蒙古历史叙事”最为典型。
焦虑与认同 电子书
本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叙事学的相关批评理论与方法,对石黑一雄迄今为止出版的7部长篇小说进行研读,分析小说人物身上表现出的身份焦虑以及不同模式的身份认同,探究其小说中的身份问题,以此观照石黑一雄本人的身份观,为国内外学者深刻理解石黑一雄本人及其小说的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提供参考。
构建的认同:政治合法性的“祛魅”分析 电子书
本书导论明确了研究的内容,界定了相关概念;第一章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政治合法性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对极端个性与公共性的缺失进行了分析论证;第三章主要围绕“价值、绩效与惩戒”三个概念展开;第四章论述了强制与认同、绩效与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结语部分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总结。
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17) 电子书
本刊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辑的公民教育学术集刊。
身份 电子书
本书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的直接指挥下,对迁回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实行围剿,大肆逮捕、枪杀中共高层领导和地下党秘密联络员。为此,中共中央特科将在前线带兵打仗的红军连长龚瀚文火速调往上海,担任了特科行动队(俗称“打狗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