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文集·第14卷)

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文集·第14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张祥龙先生对德国文化、哲学等方面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述了中德之间在语言、文化、思想方式和传统哲学等方面的异质性,同时,着重探讨了当代德国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可能发生互动的广阔领域。

内容简介

文章集中于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中德文化与思想关系的泛论;第二部分是对于康德、黑格尔两位德国哲学家学说的研究;第三部分是阐发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多重关系,以及他思想形成期和晚期的两个重要思路;第四部分讨论象(Bild)的哲理,深化对象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理解;第五部分从现象学研究中的问题入手,探讨中西哲学间的跨文化差异和理解。

作者简介

作者张祥龙,山东大学哲社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退休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9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曾担任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会长、北大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部分 中国与德国

一 德国文化感受

(一)荷尔德林与海德格尔

(二)天鹅与城堡

(三)文化的迷蒙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 中国的现代德国哲学研究选述

(一)叔本华、尼采在中国

(二)胡塞尔研究在中国

(三)海德格尔的研究在中国

(四)现代德国哲学对于中国人思想方式的影响

三 “老子在德国”专栏引言

附录 海德格尔致齐格弗里特·布略泽先生七十诞辰贺信(1965年8月8日)

第二部分 德国的两位哲学家

四 康德论亲子关系及其问题

(一)康德论亲子关系

(二)康德论点的洞察力和缺陷

(三)超感性关系中的先验想象力与纯象时间

(四)超感性生孩子的问题与后果

五 从辩证法到生存解释学

第三部分 海德格尔与中国古哲

六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事实、评估和可能

(一)海德格尔与道家

(二)应该如何评价海德格尔与东方对话的态度?

(三)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可能有的对话

附录 再论海德格尔与老子

七 生存与形式指引

(一)“生存”与“形式指引”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关联

(二)对雅斯贝尔斯著作所做评论中的阐发

(三)《宗教现象学引论》的阐述: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指引

(四)“形式指引”在海德格尔前后期著作中的某些表现

(五)形式指引的方法论特点

(六)结语

八 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

(一)字面义

(二)对生义

(三)非实体义

(四)真性和神性

(五)“转向”义

(六)其他含义

(七)“Ereignis”的翻译简议

(八)海德格尔翻译“道”的“Ereignis”意境

第四部分 象的哲理

九 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化思维的特征

(三)理性思维的多样

(四)象思维

十 海德格尔的《康德书》

(一)海德格尔《康德书》的背景与地位

(二)《康德书》的基本思路

(三)海德格尔解释康德的特点

(四)《康德书》如何打开《存在与时间》之门

(五)结束语

第五部分 现象学研究中的问题

十一 现象学如何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新方法论视野

(二)从意向对象到非对象的意义体验

(三)舍勒的情感–位格的现象学

(四)海德格尔的生存境域化的现象学

(五)萨特的现象学变奏

结语

十二 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一)“现象学视野”的含义

(二)孔子思想的特点:艺

(三)孔子气象

(四)孔子的仁说

十三 中西哲学的差异与原因

(一)

(二)

(三)

十四 西方形而上学的数学来源

十五 中西哲理文字的可译性

(一)“可译”不同于“(意指的)可确定”

(二)比较可确定的与比较不可确定的翻译

(三)以译诗为例

(四)不可确定但可译的哲学翻译

(五)如何翻译那难于翻译的?

十六 智慧、无明与时间

(一)智慧为什么离不开无明?

(二)时间:无明的一种表现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时间意识

(四)印度佛教入华的时间契机

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文集·第14卷)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张祥龙。

得书感谢您对《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文集·第14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4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2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2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3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3辑。
哲学心语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具有自传性质的哲学随笔,作者对于自己平生学习哲学的诸种快慰、体味人生百般滋味进行凝练总结,风格闲淡疏朗,与论文迥异。上篇主要是对于哲学的学习、学问的研究、文化的传承等过程的梳理和对点滴感悟的采撷,给人启迪与思考;下篇主要就人性、情感、生活中的挫折及个人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却有哲思充溢其中,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哲学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论述了哲学观与世界观、黑格尔的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观与现代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哲学观与哲学研究以及哲学观与哲学教育等七个问题,揭示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