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儒家教化研究

魏晋儒家教化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魏晋时期的教化文化在今天仍有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魏晋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听到很多有关的历史人物,他们驰骋沙场、运筹帷幄和孝行礼仪等事迹,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思维方式乃至伦理价值观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晋时期的孝行与教化,即使是同一王朝的不同帝王,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曹操在战争中虽重视大臣的孝德品行,但更注重人才对于战争发挥的实际作用,这是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形成的选择方式,绝非曹操仅看重拥有治国领兵才能者而忽略他们的道德品行。

作者简介

作者王榆芳,河南农业大学教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导师为张旭华教授。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朝羽翎制度渊源考论》《书香门第:江南士族门阀的文化隐喻》等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所在与选题意义

一 问题所在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以魏晋教化为主题的论文论著综述

二 有关魏晋“孝行”、“孝道”及“孝文化”的研究综述

三 有关魏晋丧礼的研究综述

四 有关魏晋中正清议的研究综述

五 有关魏晋考课与巡行制度的研究综述

六 有关魏晋教育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结构设计

一 本书研究方法

二 本书创新点

三 本书结构

第四节 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 诏令与教化

序言

第一节 皇帝诏书与儒家教化

第二节 地方儒家教化

第三节 巡行与考课

小结

第二章 孝行与教化

序言

第一节 天子之孝与王道教化

第二节 举孝廉与地方教化

第三节 超自然与孝行教化

小结

第三章 祭礼与教化

序言

第一节 祭天之礼与儒家教化

第二节 宗庙祭祀与教化思想

第三节 自然神崇拜与社会教化

小结

第四章 丧礼与教化

序言

第一节 曹魏的“葬毕除服”制度

第二节 两晋的“三年之丧”制度

第三节 两晋丧礼实践、中正清议与社会教化

小结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与教化

序言

第一节 曹魏的学校教育与教化

第二节 两晋的学校教育与教化

第三节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教育与教化

小结

第六章 家庭教育与教化

序言

第一节 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夫妻关系与社会教化

第三节 兄弟关系与社会教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魏晋儒家教化研究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榆芳。

得书感谢您对《魏晋儒家教化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型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论视野,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追问集体主义的“问题化历史”,具体阐述了集体主义的原始起源、逻辑形成、历史构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变和论域延展等问题,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传统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理论型构与内在关系,有力回应了集体主义的历史不在场观点,巧妙驳斥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讲个体利益的片面观点。
发展伦理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范式与理论研究、现实与问题反思两个角度,对发展伦理学进行研究。
北宋新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揭示新学作为一个学派的整体学术特色,讨论了陆佃、郑侠、耿南仲等新学后学的学术思想和理学、蜀学、北方学者对新学的攻击,并结合孟子升格运动、天地分祭合祭之争等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揭示了新学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
哲学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论述了哲学观与世界观、黑格尔的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观与现代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哲学观与哲学研究以及哲学观与哲学教育等七个问题,揭示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