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

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中国文体论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语境还原、原典精析、史论融通、中日比较等方法,深度反思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中的诸多问题。首先从概念层面考察从先秦两汉时期主导性的“文”和“文章”观到汉末魏时期出现的“文体”观的演进过程,比较“文章”观与“文体”观的不同内涵,分析古代文体论生成、发展的文学动因和文化语境,揭示“文体”概念和文体论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进而追踪中国文体论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轨迹,在中日交流、古今之变和西学东渐等多重历史文化背景下,揭示以“语言形式”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现代文体观的形成历史,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体观的日本接受以及日本近代文体观、西方文类学和语体学对中国现代文体观形成过程的不同影响,深入探究中、日、西“文体”观传播、影响、嬗变、转换的内在动力、机制和规律。

本书还以经过重释的古代文体论为学理基础,对七言诗体起源发展问题以及“通变”“风骨”“奇正”等重要文论范畴作了更为契合历史语境的阐发。

作者简介

作者姚爱斌,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对古代文体论和《文心雕龙》中的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多有反思与新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第一章 从外饰到本体:“前文体论”时期的先秦两汉“文章”观

第一节 本体的外形或修饰:“文”概念的基本内在规定

第二节 内修“文德”与外备“文章”:“周文”的两个基本向度

第三节 “人”为本体:周代“人文”的多层次系统

第四节 “空文”与“润色”:两汉“文章”观的基本倾向

第五节 从汉代赋论与六朝辞赋批评比较看汉代的“文章”观

第六节 人与文的统一及文的内在统一:王充文学观的新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体论产生与《典论·论文》文学史意义重评

第一节 “体”义原始:“心—体”相对与“异‘体’”相对

第二节 “文体”概念的出现及其基本义与偏指义

第三节 古代“文体”概念现代阐释的盲点与误区

第四节 文体的自觉:汉末魏晋文学观的历史特质

第五节 文体自觉与文体论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诗体节奏的内在矛盾与七言诗体的生成及发展

第一节 诗语节奏论对七言诗体晚熟原因的几种解释

第二节 诗体的完整性与诗歌节奏的多重性

第三节 七言韵语的原初实用化倾向与七言诗语体节奏的晚熟

第四节 《楚辞》式情感节奏对早期七言韵语的整合与骚体式七言诗的形成

第五节 言志、反讽与抒情:汉代非骚体文人七言诗的创作与演进

第六节 “立体益孤,含情益博”:鲍照隔句韵七言诗体的特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刘勰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第一节 “变而通”与“通其变”:《周易》“通变”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文体分化与规范偏离:南朝文学“新变”的两种基本倾向

第三节 以经典“体要”驭新变“奇辞”:刘勰论文的基本立场

第四节 化“讹变”为“通变”:刘勰文学“通变”论重心的转向

第五节 “矫讹翻浅,还宗经诰”:《通变》篇的主旨与主线

第六节 从“变则通,通则久”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通变”论意义结构的重建与刘勰“通变”论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体论视野中的诸“风骨”说内涵解读与比较

第一节 亦内亦外,喻义多样:从“骨”在生命结构中的特殊位置说起

第二节 端直之言,骏爽之情:完整理解黄侃《风骨》札记及其意义

第三节 脚踏实地,慎选明辨:寻找走出“风骨”论迷宫的金线

第四节 钟嵘“风力”说:“风”情“骨”志,润饰“丹彩”

第五节 陈子昂“风骨”说:“风”“骨”一维,情志共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体论视野中的刘勰、钟嵘文学观比较

第一节 “文体解散”之弊与刘勰对文体完整统一性的坚持

第二节 《文心雕龙》之“奇”与刘勰对一般文体规范的重构

第三节 《诗品》之“奇”与钟嵘对五言诗文体优劣的品第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文章整体”到“语言形式”

第一节 从“文体”到“文字”

第二节 日语“文体”概念与近代日本“国语”建构

第三节 日语“文体”概念二分语义模式的渐次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表达思想”到“表现个性”

第一节 日本近代“文体”观的输入与梁启超的“新文体”

第二节 作为语体的“文体”与白话国语的推行

第三节 作为“风格”的文体与现代白话文学的成熟

第四节 日语“文体”二分释义模式的接受及改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爱斌。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活跃于1930-1950年代一批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从以往零散的关注整合为一个群体来研究。
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电子书
本书研究了新旧词学的转型,可以说是词学研究领域第一部探讨古今之变、新旧转型的专著。书中从世家、社团和大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去搜集挖掘史料,注重复原细节,努力回到历史的现场来探讨词学的转型,包括词学思想和词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并对所涉及的词作加以适当的解读。
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 电子书
本书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研究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英国历史小说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阐释。这对于弥补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整体性研究和西方历史小说研究理论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劳伦斯墨西哥小说殖民话语主体性嬗变 电子书
后殖民理论兴起以来,学界一直以主奴关系来解读后殖民语境下的主体构建,较为新近的研究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连续变化的谱系。学者们不再以“霸权”“侵略”等关键词来解读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而是以“矛盾”“模棱两可”等来说明权力的双向作用。劳伦斯四部以墨西哥为背景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内在的心理冲突,叙事线索也比较复杂,这恰好反映了边界状态下主体性的流变,这也正是这几部小说早前被忽视的重要价值。本书分别从身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