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观念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两千多年儒学发展史。
内容简介
本书探寻东西方哲学与文化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对儒学具有“现代性”因素的成分进行提炼和创造性发挥,融合东西方的哲学智慧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梳理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内在独创性,让学界和社会大众从一个焕然一新的维度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特点和现代性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指导性价值,其出版将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当代的实际应用产生积极作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一
二
三
第一章 仁
第一节 “仁”的起源
一 “仁”的文字学考察
二 “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三 “仁”的思想史考察
第二节 孔、孟、荀论“仁”
一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二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三 荀子:先仁而后礼
第三节 汉唐儒家论“仁”
一 董仲舒:取仁于天而仁也
二 孔颖达:仁谓仁爱相亲偶
三 韩愈:博爱之谓仁
第四节 张载、二程、朱熹论“仁”
一 张载:为天地立仁
二 二程:仁者,天下之正理
三 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第五节 “仁”的丰富内涵
一 善性仁心
二 孝悌仁本
三 泛爱亲仁
四 爱物惜命
第六节 仁爱的现代传承与普遍价值
一 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二 仁爱的现代传承
三 仁爱的普遍价值
第二章 义
第一节 “义”的起源及其早期含义
一 “义”的字源学及其语意分析
二 “义”的多重含义及其功能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义”
一 孔子:君子义以为质
二 郭店楚简:知而行之,义也
三 孟子:“羞恶之心”、“有所不为”与“敬兄”
四 荀子:义以分则和
第三节 汉唐儒家论“义”
一 董仲舒:以义正我
二 韩愈:行而宜之之谓义
第四节 宋代儒者论“义”
一 二程:道,本也;义,用也
二 朱熹: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三 叶适: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第五节 明清儒家论“义”
一 王阳明: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
二 王夫之:义者,利之合也;知义者,知合而已矣
三 戴震: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
第六节 “义”观念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之道
一 “义”是个人德性修养的基本目标
二 “义”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三 “义”可与现代社会的权利观念和正义理论相对接
第三章 礼
第一节 礼:礼从哪里来
一 “礼”之起源:从词源学角度考察
二 “礼”是什么:“礼”的早期含义与特性
第二节 五礼: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石
一 吉礼:典礼之冠
二 凶礼:表达哀恤
三 军礼:军旅战阵
四 宾礼:迎送宾客
五 嘉礼:家国日常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礼”:孔、孟、荀对“礼”的讨论
一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二 孟子:有礼者敬人
三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第四节 董仲舒论“礼”:礼是人伦社会道德的综合
一 礼的重要性:礼尊于身
二 体情重志:礼之所重者在其志
三 礼的特性:继天地,体阴阳
第五节 程朱之礼:程颢、程颐、朱熹论“礼”
一 程颢说礼:理是礼的根本
二 程颐说礼:礼是一种秩序
三 朱熹论“礼”:礼贵在适中
第六节 法律与礼:礼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 宗法与礼:西周的血缘宗法等级与礼刑分治格局
二 礼与法:春秋战国时期法制思想的拓展
三 援礼入法:“礼”、“法”融合的思想考察
四 礼与法规:礼对古代法律内容制定的影响
第七节 礼在当代:儒家礼文化的现实价值
一 礼之行:身体力行的实践性
二 礼之教:注重人性情感的教化培育
三 礼之化:强化伦理道德的品德塑造
第四章 智
第一节 “智”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一 “智”观念的本义
二 孔子之前的“智”观念
第二节 《论语》的“智”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一 《论语》的“智”观念
二 “仁智”观念图式
第三节 “四端”、“四德”与“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一 作为“四端”与“四德”的智
二 “仁且智”的圣人观
三 作为实践智慧的良知
第四节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适权明智思想发微
一 董仲舒论“智”的基本意义
二 《春秋》学视域中的适权与明智
三 《春秋》适权明智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五节 “智藏仁义礼”:朱熹的智藏观
一 《玉山讲义》、《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中的智藏思想
二 《朱子语类》中的智藏思想
第六节 智德与良知: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中的“自知”和“体认”向度
一 致良知工夫论中的“自知”向度
二 致良知工夫论中的“体认”向度
三 致良知工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七节 传统儒家智德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一 作为实践智慧的智德
二 智德在德性知识论中的运用
第五章 诚信
第一节 诚信是道德之基: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
一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诚信概说
二 “忠信而仁”:孔子的诚信思想
三 “不诚,未有能动者”:孟子的诚信思想
四 “诚信生神”:荀子的诚信思想
第二节 诚信乃立国之本:汉唐时代的诚信言行
一 言信行果:汉代统治者对于诚信的践行
二 “以诚信御天下”:隋唐君臣们的诚信实践
第三节 “学者不可以不诚”:宋明理学视野中的诚信思想
一 心诚则灵:二程的诚信思想
二 “思诚”与“明善”:朱熹的诚信修养
三 诚破心中贼:王阳明的诚信风范
四 亦真,亦诚,亦信:王夫之的诚信品格
第四节 “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明清商帮的诚信伦理
一 “敦信义”、“崇信行”:关羽崇拜与晋商诚信
二 “信义远孚”:徽商的诚信伦理
第五节 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与转化发展
一 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 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发展
第六章 孝
第一节 “立爱自亲始”:孔子儒家“孝”观念的发生与演变
一 “孝”观念的起源
二 “爱而敬”:孔子孝论建立在爱与敬的基础上
三 “爱其所亲”:孔子孝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
一 天经地义:《孝经》“孝本论”的建构
二 “饱乎仁义”:孟子“仁本论”的哲学意义
第三节 儒家孝论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一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不孝”入罪
二 “嫁娶违律”:儒家“孝”观念对婚姻法的影响
第四节 儒家孝道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
一 吴虞对儒家孝道之批判
二 集体反思与内在超越
第七章 友
第一节 “友”观念的起源
一 “友”的文字学探源
二 “友”的字义变迁
第二节 “以友辅仁”:《论语》的“友”观念
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二 “切切偲偲”与“言而有信”
三 “以友辅仁”
第三节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简》与孟子的友朋观
一 “友”与君臣之“义”
二 贵德而尊士
三 “同悦而交,以德者”与“友其德”
第四节 君臣“同治天下”与以“敬”为主:二程的“友”观念
一 君臣“同治天下”
二 朋友相观
三 责友以善
四 朋友“以敬为主”
第五节 儒家“友”观念与其现代价值
一 儒家“友”观念的价值定位
二 儒家“友”观念的现代转化
第八章 耻
第一节 “耻”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知耻伦理:《论语》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一 行己有耻
二 有耻且格
第三节 “羞恶之心,义之端”:孟子羞耻观的形上思辨性格
一 “耻”是羞恶之心
二 “耻”与仁学形而上学
三 仁则荣,不仁则辱
第四节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一 “耻”与君子人格:君子耻不修
二 荀子论“廉耻”与“道德勇气”
三 荣辱乃“安危利害之常体”
四 “义辱”、“势辱”与“义利之辨”
五 荀子耻辱观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第五节 汉代儒家论士大夫的廉耻之节
一 贾谊论“将廉耻作为统治手段”
二 王符论“将廉耻作为治国方略”
三 荀悦论“自耻是修行之本”
第六节 “北宋四子”对先秦两汉儒家“耻”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一 周敦颐论“名”与“耻”
二 张载论“羞耻”与“义理”
三 二程“耻”观念发微
第七节 传统儒家“耻”观念的现代价值
一 羞耻心是人类道德意识的重要来源
二 羞耻是重建现代伦理秩序的拱心石
三 塑造“知耻”的国民性格
第九章 勇
第一节 儒家“勇”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勇而无义为乱:先秦儒家对“勇”观念的建构
一 礼义约勇:孔子为儒家“勇”观念奠基
二 大勇与小勇:孟子对儒家“勇”观念的发展
三 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荀子对儒家“勇”观念的发展
第三节 轻死重义:汉儒对“勇”观念的论述
一 义勇精神:论刘向的“勇”与“公义”的关系
二 死义气节:汉代社会的气节文化
三 勇于复仇:汉代复仇之风与礼法的关系
第四节 以理约勇:理学视域下的“勇”观念
一 明理不惧:二程对“理”、“勇”关系的论述
二 克己之勇:朱子对“勇”与“克己”关系的论述
第五节 自拔之勇:心学视域下的“勇”观念
一 良心正理:陆九渊对“心”、“勇”关系的论述
二 真知真行:王阳明对力行之勇的论述
第六节 儒家“勇”观念与现代生活
第十章 心
第一节 “心”的起源
一 “心”的字源学考察
二 “心”是人类生存之本
三 “心”是人类行为之源
第二节 以“性”释“心”:先秦儒家的心灵观
一 孔子:儒家心灵观的滥觞
二 思孟学派:性善与本原之心的确立
三 荀子:性恶与整全之心的确立
第三节 有无之辨:汉魏儒家的心灵哲学
一 汉代儒家与“有为之心”
二 魏晋玄学与“无心之心”
第四节 天地之心:宋代理学家的心灵哲学
一 邵雍:“心”为太极
二 张载:太虚者心之实
三 二程:以“心”为种,其德曰“仁”
四 朱熹:理之在吾心
第五节 “心”即“理”:陆王学派之心学
一 “天理”内在人心
二 “心”是超越的实在
第六节 心学史的逻辑
第十一章 恕
第一节 责己与爱人:儒家“恕”思想的基本指向
一 “忠恕而已矣”:曾子对“恕”含义的阐发
二 榜样示范:何以行恕
第二节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二程对“恕”思想的新开拓
一 “仁”、“恕”之别:以己为仁,推己为恕
二 养人之方:“恕道”的政治伦理观
三 施人公理:寻求价值共识
第三节 “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朱子对“恕”思想的体系化论述
一 “忠恕”是学者工夫
二 释“推己”
第四节 “内外敬恕,天理周流”:陈淳对“恕”思想的理学定位与总结
一 “天理”流行
二 为仁之方
第五节 科学方法——20世纪前半期“恕”思想新诠
一 归纳与演绎:突破伦理学范畴的“忠恕”
二 伦理学与认识论的融合
第六节 “主体性霸权”?——“恕”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 关于忠恕之道的争论
二 道德引领,推行公理:“恕”思想的现代转化
第十二章 乐
第一节 “乐”的起源与含义
一 “乐”的字源学考察
二 “乐”的初义与演变
三 “乐”的文化意蕴考察
第二节 德性即乐:先秦儒家之乐
一 孔子的“仁”中自有其乐
二 孟子顺应本心良知之“乐”
第三节 道中之乐:宋代理学家“循理”而乐
一 “孔颜之乐”所乐何事
二 周敦颐的“诚者之乐”
三 程颢的“仁者之乐”
四 朱熹的“天理之乐”
第四节 乐即心:明代心学家的心灵之乐
一 陈献章的自然之真乐
二 王守仁的心体境界之乐
三 王艮的“自在之乐”
四 罗汝芳的“赤子之乐”
第五节 “乐”观念的发展与现代转换
一 儒家“乐”观念的逻辑发展
二 儒家“乐”观念对人生哲学的贡献
三 儒家“乐”观念的现代转换
第十三章 天理
第一节 “天理”思想探源
一 早期的“天”观念
二 早期的“理”观念
三 “天理”的早期记载
第二节 宋代儒家的天理观
一 程颢:天者,理也
二 程颐、朱熹:性即理
三 陆九渊:本心即天理
第三节 明清儒家的天理观
一 王阳明:良知即是天理
二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三 王夫之:天理寓于人欲
四 戴震: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第四节 儒家“天理”观的现代价值
一 儒家的“以理制欲”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二 儒家的“体认天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夫
三 儒家的“天理自然”是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
四 儒家的“尽物之性”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之道
第十四章 良知
第一节 阳明“良知”学的历时性展开:“致良知”的萌生线索、“良知”元语言地位的获得与天泉证道
一 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的两重线索
二 元语言的转化:“天理”与“良知”的关系
三 从“致良知”到天泉证道:有无之辨与由言返默
第二节 借由时代症结的省察与对治使“良知”呈现
一 精神状况的诊断:心灵的陷溺
二 时代症结的化除与“良知”在四个层面的凸显
第三节 良知学的未竟之业与时代价值
第十五章 性情
第一节 性情思想的起源
一 “性”、“情”的文字学探源
二 “性情”的人类文化学考察
三 “性情”的思想史探析
第二节 先秦时期:性情思想的奠基阶段
一 性相近与重情说:孔子的性情思想
二 人性善与不动心:孟子的性情思想
三 人性恶与节情说:荀子的性情思想
第三节 汉唐时期:性情思想的发展阶段
一 性有善恶与中和之情:董仲舒的性情思想
二 性分三品与性情一体:王充的性情思想
三 “性善情恶”与“情由性生”:李翱的性情思想
第四节 两宋时期:性情思想的深化阶段
一 “性即理也”与“情顺天理”:二程的性情思想
二 “性即理也”与“心统性、情”:朱熹的性情思想
三 “心即性即情”:陆九渊的性情思想
第五节 明清时期:性情思想的总结阶段
一 “性无善恶”与“情无所著”:王阳明的性情思想
二 “习与性成”与“心统性情”:王夫之的性情思想
三 “以善为性”与“理不离情”:戴震的性情思想
第十六章 天人合一
第一节 万物一体之仁: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 “天”、“人”、“天人合一”概说
二 “尽人事而知天命”: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 诚通天人——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二节 天人相类相感:汉代感应论视野下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 “为人者天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 “人无不含天地之气”:《白虎通》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三节 天人相分与相合:天人关系视域下的柳宗元思想
一 “天人不相预”:天人相分与对感应论的批判
二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天人合一”与内心慰藉
第四节 天人一理,天人一体:宋明理学家的“天人合一”哲学
一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张载的天人合诚论
二 “天人本只一理”:朱熹的“天人合一”理论
三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王阳明的天人一体论
第五节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与转换发展
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 确立理性平和的终极关怀
三 实现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
第十七章 格物致知
第一节 儒家格致思想探源
一 郑玄、孔颖达对“格物致知”的疏解
二 李翱对“格物致知”的新诠释
第二节 宋元儒家的格致论
一 司马光、张载的格致论
二 程颐的格致论
三 朱子的格致论
四 陆九渊的格致论
五 金履祥的格致论
第三节 明代儒家的格致论
一 王阳明的格致论
二 湛若水的格致论
三 王艮的格致论
四 徐光启的格致论
五 方以智的格致论
第四节 清代儒家的格致论
一 王夫之的格致论
二 颜元、李塨的格致论
三 戴震的格致论
四 凌廷堪的格致论
第五节 关于朱子格致论的再审视
一 对王阳明批评朱子格致论的反思
二 朱子格致论的内在张力及王阳明的误读
三 朱子格致论中的道德与知识
第十八章 知行合一
第一节 知行思想的发端
一 “知”字的起源及其含义
二 “行”字的起源及其含义
三 早期的知行思想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知行观
一 孔子:学行统一
二 孟子:良知良能
三 荀子:知之不若行之
第三节 宋明时期的知行观
一 程颐:知为本
二 朱熹:知行相须互发
三 王阳明:知行合一
第四节 明清之际的知行观
一 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
二 颜元:实学力行
第五节 知行难题的现代反思
第十九章 君子
第一节 “君子”观念概说
一 汉语“君”、“子”字义考释
二 “君子”观念的一般含义
三 “君子”观念的历史演变脉络及其基本人格特质
第二节 权德转变:先秦时期的“君子”观念
一 有权无德的原始“君子”观念
二 先秦“君子”观念的道德转向
第三节 有德无权:皇权时代的“君子”观念
一 明经尊礼:两汉的“君子”观念
二 因任自然:魏晋的“君子”观念
三 修身立极:宋明的“君子”观念
四 经世絜情:清代的“君子”观念
五 传统道德君子的政治情怀
第四节 有德有权:民权时代的“君子”观念
一 公民道德:现代“君子”之德
二 公民权利:现代“君子”之权
第二十章 和尔不同
第一节 “和而不同”思想的起源
一 “和”、“同”的词源学分析
二 先秦和同之辨
三 “和而不同”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天地人和
一 “保合太和”
二 “天人合一”
三 “爱惜物命”
第三节 家国天下和
一 协和万邦
二 国泰民安
三 家和万事兴
第四节 “和而不同”与君子人格
一 “君子和而不同”
二 “君子和而不流”
三 “礼之用,和而贵”
第五节 “和而不同”与中华文明
一 民族融合
二 文化融合
三 宗教融合
第六节 “和而不同”的现代价值
一 “和而不同”与和平共处
二 “和而不同”与文明互鉴
三 “和而不同”与“世界大同”
第二十一章 天下
第一节 从四方到天下:“天下”观念前史
一 四方:被政治化的空间
二 自我中心主义:“天下”观念的基座
第二节 仁义:先秦儒家对天下价值与秩序的建构
一 通过文德双修实现“天下有道”:孔子的天下观
二 仁人之政,天下归之:孟、荀对“天下”价值理念的申述
第三节 王者以仁义治天下的理路及困境 ——论董仲舒“天下”观念的内在张力
一 “仁义以服之”:从寻找王者到强调仁义
二 “以渐治之”:如何实现天下太平
三 给以厚利与共盟于天:董仲舒对世俗性与神圣性的糅合
四 神圣还是世俗?——论形塑天下的两难
五 “无外”的天下:一个通过交往而不断塑造的生存空间
第四节 裂变与消歇: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天下”观念的命运
一 “上虽逆而下固安”:禅让与“公天下”
二 从“天下一家”到“胡汉分居”:“求主”与“徙戎”
三 佛教东来:儒家“天下”观念遭受异域冲击
四 事功取代仁义:儒家“天下”观念在南北朝的消歇
第五节 作为区别特征的礼义:宋代“天下”观念的“中国”性
一 “中国夷狄终不可杂”:宋代“中国观”的凸显
二 乾(天)坤(地)及其“之间”:张载“民胞物与”的“天下”观念
三 普遍性迁就特殊性:程朱理学对华夷之辨语境中的“中国”之塑造
四 “共进乎仁”:陆九渊对天下和平的期盼
第六节 “天下”的均质化与内在差异:近世以来儒家“天下”观念两种形态的凸显
一 明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华夷观念
二 “天下”何以为“一家”? ——论王阳明“天下”观念的机制、后果及可行进路
三 天下如何实现价值认同? ——论明清之际的公私之辨
第七节 植于民心,协和万邦:儒家“天下”观念的现代价值
第二十二章 大同
第一节 古代的“大同”思想
一 普遍与差异:经典中的“大同”思想
二 追寻“乌托邦”:古代“乌托邦”意义的“大同”思想
三 天下若一与五帝大道:汉唐时期的“大同”思想
四 “谨礼而致大同”:宋明时期的“大同”讨论
第二节 近代的“大同”思想
一 开眼看世界与“大同”观念的兴起
二 志在太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孙中山的“大同”思想
第三节 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毛泽东的“大同”理想
第四节 现代新儒学的“大同”思想
一 群龙无首:熊十力的“大同”思想
二 天下太平,世界一家:钱穆的“大同”思想
第五节 “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
跋
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是2023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作者曾振宇 等。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