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沿“情”之理路,回到三千年前,共同感受古人的理智与情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人的存在问题出发,论述先秦儒家“情”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孔孟荀及郭店楚简为中心,探讨“情”在先秦儒家的言说方式、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触及情的界定,情与德的关系,由情而德的修养功夫三个层面,从源头揭示情感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周亚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及思想,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绪章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情”义探源
第一节 “情”字解诂
第二节 “情”字释义
一、情之基本含义为“情实”“质实”
二、情感含义之“情”的出现
三、情之情感概念的确定
四、情感含义之“情”的其他表述
第三节 先秦时期儒家论“情”的范围
一、“情”具有道德情感的取向
二、情性相关而由性言情
三、言情以崇德为目的
第二章 先秦儒家“情”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社会背景
一、殷周之际:宗教的人文化与礼的时代
二、春秋战国之际:周文疲敝和百家争鸣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一、“德”观念的下落和拓展
二、“情”的发现和发展:以“孝”“仁”为中心
第三章 孔子“情”论
第一节 仁的情感论分析
一、“仁者,爱人”:仁作为一种情感
二、“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乃合乎中正的情感
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之情以孝亲为起点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恕为情感实践原则
第二节 诗与乐:孔子的审美情趣
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真情可感
二、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乐尽善尽美
第三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情感培育
一、兴于诗:诗可以兴
二、立于礼:礼以制情
三、成于乐:乐以道和
第四节 小结
一、孔子仁学注重情感的反思
二、孔子仁学奠立了儒家性情哲学的基本范式
第四章 郭店儒简“情”论
第一节 情出于性:“情”的三重含义
一、情出于性:性情关系论
二、情的内涵
三、情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
第二节 道始于情:情感作为人道的始源
一、“凡人情为可悦也”:人道始源的情感是美情
二、“始者近情,终者近义”:人道是由情而义的过程
三、“凡道,心术为主”:人道是以心术为主的实践过程
第三节 郭店楚简的心术之道
一、“待物而后作”:心感物而动
二、“待悦而后行”:求心以乐为速
三、“待习而后定”:修身以成德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孟子“情”论
第一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论道德情感存在
一、恻隐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情感本能
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与仁的关系
三、恻隐之心与“四端”
第二节 亲亲—仁民—爱物:孟子论道德情感的推扩
一、恻隐与亲亲:仁的两种形态
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推恩思想的展开
第三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论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一、“不动心”与“存心”:孟子论心之存养
二、“持其志,无暴其气”:养气以心为主宰
三、养浩然之气:“直养无害”与“配义与道”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荀子“情”论
第一节 “人情甚不美”:荀子的情性观
一、荀子关于“情”之内涵的拓展:情欲
二、荀子之“性”的取义与人性结构:情欲与“心知”
三、荀子对“心知(道)”的强调:“化性起伪”的基础
第二节 “称情而立文”:荀子的情礼观
一、称情而立文:人伦秩序维度礼对情的调和
二、制礼义以分之:政治秩序维度礼对情的约制
三、礼以养情:“富民”与“制情”
第三节 “乐者道乐”:荀子的情乐观
一、乐出于情
二、乐以礼义为内在规定
三、君子以道制欲
四、乐和人情
五、乐教的两个层面:由个体到社会
第四节 小结
一、荀子情论的思想总结
二、荀子情论与孔子、郭店楚简和孟子之情论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文献类
二、论著类
三、编著类
四、期刊论文类
五、专著中析出文献类
六、硕博论文
心可以知道:先秦儒家“情”论是2024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亚梅。
得书感谢您对《心可以知道:先秦儒家“情”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