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伦理学的早期建构

中国本土伦理学的早期建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讨中国伦理学学科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发展。

内容简介

中国伦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学科的伦理学的产生在中国却只有100多年的时间。中国伦理学学科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并寻求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并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坎坷。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伦理学学科已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并呈现出蓬勃旺盛的活力。本书旨在探讨伦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创立初期的社会环境以及路径选择的方式等。中国伦理学学科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从夹缝中生长的过程,新与旧之间、中与西之间、学术内因素与学术外因素之间的张力充斥于学科诞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了解中国伦理学学科成长的规律和历史使命,对于中国伦理学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不断突破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总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的困境与转机

一 中国伦理道德问题思考的传统与困境

二 伦理学学科化的共识

三 中国伦理学学科化的早期历程

第二章 何谓伦理学: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厘定

一 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实践的还是学理的?

二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 伦理学的时代使命

第三章 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一 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 思想史在伦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 伦理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伦理学术语体系的形成

一 新术语的来源:引进还是自创?

二 新名词反对者的观点

三 伦理学术语体系的基本确立

四 术语体系形成背景下的伦理学学科命名之争

第五章 教科书政治:伦理学教科书的编纂使用

一 早期的伦理学教科书概况

二 官方对教科书编纂的控制

三 早期伦理学教科书编纂的意义

第六章 新学科与新思想: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对中国道德革命的推动

一 对家族主义伦理传统的批判

二 新学科对新思想的承载之一:个体意识的觉醒

三 新学科对新思想的承载之二:社会道德的彰显

四 伦理道德思维上的新变化

第七章 中国伦理学学科建构的历史评价

一 中国早期伦理学学科与社会变革

二 中国早期伦理学学科的历史局限

三 中国伦理学学科建立的学科史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本土伦理学的早期建构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赵清文。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本土伦理学的早期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神话与早期民族 电子书
本书依据文献资料、文化遗存、考古发掘等相关数据与信息,在充分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剖析了古代神话的传播流变与早期民族迁徙融合的契机、原因、进程、规律、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神话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为当代民族精神的培育塑造服务。
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 电子书
一部关于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早期汉语《圣经》对勘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一部对早期汉语《圣经》进行对勘研究的专著。本书从汉语《圣经》中最早的三个版本——阳玛诺的《圣经直解》(1636)、白日昇与徐若翰的汉语《圣经》(1707)、贺清泰的《古新圣经》(1803)入手,以对勘的方法将三部手稿四福音书经文与拉丁文《圣经》内容进行字句对照,从翻译、新词等角度,探求每部手稿的翻译策略、词语创新等问题,力求还原早期汉语《圣经》史的发展脉络,并论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公共行政伦理学论纲 电子书
本书首先撷取功利主义、康德主义及儒家美德伦理,提炼其伦理价值与公共行政的契合性,分别作为行政伦理之利益论、义务论和德性论基础,并整合其为公共政策所依凭之“综合伦理”。接着以中西官僚制为典型的公共组织类型,探讨其在结构、文化和价值方面对行政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行政人在其组织伦理困局中的可能出路。最后深入论证行政人的角色和责任,深度挖掘其责任之源,竭力凸显行政人之公民角色定位、民主型人格及道德成熟之本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许茨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