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

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生活在长城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关于长城本体或直接针对历史上的长城战守的研究,也不是关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之间关系的宏观叙述,而是尽可能地从生活在长城这个巨大的墙体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也注意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与上述制度、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结构。

全书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考据的方法,利用搜集民间文献、观察仪式活动、进行访谈等研究手段,由地方社会的视点出发,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历史重构,重新审视相关传世文献以及它们对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的看法,试图以此对明清时期长城两侧的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的建构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培养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曾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及民俗学史。主要著作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

一、 “北虏”问题的发生与新旧时代的交替

二、 在明蒙关系之外

三、 蒙古的开市需求与长城内外的商业联系

从行省到都司:明初辽东的管理体制变革

一、 明初辽东州县的数量、归属与裁并

二、 实土与抽垛:转向实土都司的历程

三、 余论:明廷在辽东推行卫所体制的原因

元明之际辽东的豪强集团与社会变迁

一、 元代的内地移民与地方社会

二、 “红巾之乱”与豪强崛起

三、 从豪强集团到卫所官军

四、 余论:辽东的社会变迁

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

一、 从清初海禁时期的尚可喜说起

二、 东江势力的生存危机与海上贸易

三、 16世纪东亚贸易背景下的东江海上贸易

四、 东江变乱中的贸易因素

明中期西北生态环境与榆林边墙的修筑

一、 天顺以后蒙古草原灾荒与鞑靼南下河套

二、 明中后期武将家族的沉浮与“搜套”行动的曲折

三、 西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与脆弱经济方式

四、 “搜套”军事行动与西北社会的动荡不安

五、 明中期西北巡抚“在地化”与边墙方案的提出

六、 榆林边墙的最终修筑及其格局

结论

禁山政策与山区治理——以明代的雁门关为中心

一、 地理与问题

二、 边防强化与山区经济活动的非法化

三、 从山庄到屯庄的转变

四、 粮地分离的屯田问题

五、 结语

秦州伏羲庙与明代西北边防之关系

引言

一、 多元信仰格局中的秦州伏羲庙

二、 西域朝贡贸易体系与伊斯兰教势力的东进

三、 亦不剌蒙古部落的南下

四、 伏羲庙的礼制地位上升

结语

明清陇东地区的区划调整与族群变迁——以固原为中心的讨论

概说

一、 明前期的开城县境

二、 “满四之乱”前后固原军防、政区调整

三、 清前中期固原的政区设置与回民分布特点

四、 同治回民起义与陕甘回民的善后安插

五、 政区调整与回汉分布格局

结论

从卫所制度到社会景观——对洮州卫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引言

一、 洮州卫城—堡寨景观的形成

二、 神祇及其信仰组织的出现

三、 舁神出游——一个“流动的社会”

四、 卫所的空间结构体系

结语

从板升到村落——明中叶以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农业聚落与社会变迁

一、 编旗设佐与民人拓垦

二、 西征朔漠与土地开发

三、 民蒙定居与村落形成

四、 地方动乱与修堡并村

五、 结语

区域社会脉络中土司祖先记忆的变迁——以西宁卫李土司家族为个案

一、 宣德以来拓跋思恭祖先记忆的建构

二、 清初以来李克用祖先记忆的重构

三、 民国时期祖先记忆的再建构

四、 余论

语言学·民俗学·历史人类学——贺登崧神父的华北民间文化研究

一、 从神父到语言学教授

二、 汉语方言地理学

三、 民俗地理学

四、 中国民间宗教的调查与研究

五、 余论

后记

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世瑜。

得书感谢您对《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日本冲绳华裔中的阮氏族群 电子书
本书以比较阮氏祖先崇拜和神明崇拜为切入点,追溯冲绳阮氏跨境联宗的发展历程,解读日本和中国阮氏宗亲在跨境互动中体现的亲情与隔阂及其历史原因。通过对两国三地阮氏民俗文化的零距离观察,对其成员的深度访谈,对其书信往来的条分缕析,阐明两国三地阮氏的文化异同与认同心态,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将有可能促使民间的跨境联宗活动跃上一个新的起点。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盟十国:文化教育与商业机遇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一带一路’与东盟十国”包括十个小节,首先,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回顾了“一带一路”的历史进程、普世价值、文明交流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其次,从现实的角度,解读了东盟十国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和商业机遇,介绍了“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中南半岛走廊”的发展和建设现状。最后,从地域经济的角度,阐述了福建省政府、福建文化、陈嘉庚精神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第
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集结。
清代仓储的制度困境与救灾实践 电子书
一部研究清代仓储制度的学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