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是作者谈现代文学理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心理学、毛泽东讲话研究等论文和短文,既有谈及《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等原创作品的文学批评,又有涉及电影《集结号》等的评论心得,是作者多年来的文学思索,也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作者最后认为: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

作者简介

作者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被誉为“文坛教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本卷说明

代前言 ——我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之旅

导言 延伸与超越

第一章 为诗辩护——文化诗学存在的前提

第一节 西方历史上五次“为诗辩护”

第二节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第三节 文学世纪、文学人口与文学生命

第二章 走向综合——文化诗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十七年(1949—1966):“他律”作为权力话语

第二节 新时期(1978—2007):“向内转”与“向外转”

第三章 回应呼唤——文化诗学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现实文化存在状态与深度文化精神的寻求

第二节 文化诗学的精神诉求

第四章 双向拓展——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

第一节 以审美评价活动为中心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

第五章 深入历史语境——文化诗学的支点

第一节 当下文学理论的困局

第二节 摆脱困局的出路

第六章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

第二节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第七章 抒情话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中国文学抒情话语的民族特色

第二节 中国抒情话语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 文学叙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故事形态学的研究

第二节 故事形态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九章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

第二节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

第十章 中心、基本点、呼吁——文化诗学的开放结构

第一节 “一个中心”

第二节 “两个基本点”

第三节 “一种呼吁”

第十一章 人文与历史的张力——文化诗学的精神价值

第一节 两种现代化的对峙及其在文学上的回响

第二节 历史、人文、审美三者的关系

第十二章 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

第一节 “诗意的裁判”:文学的审美品格与价值诉求

第二节 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更新

第三节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场域的原点与支点

第十三章 中外个案——文化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兴”说和“意境”说

第二节 俄国文学理论的“复调”说和“狂欢化”说

第三节 李白《独坐敬亭山》解读

第四节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

附录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

代后记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童庆炳。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性别视角下的天津文学与当代文化 电子书
本书以地域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化现象为媒介,对性别理论进行了现实呈现。书中首先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和阐释,是因为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次,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一些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诸多现象中所包含的性别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