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古圣先贤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特殊体验和认识。
内容简介
经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主体,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经学,有一套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蕴含着古圣先贤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特殊体验,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生命智慧。本书即是部分当代学者对上述问题深入探讨的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杨庆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经学研究所所长。出版有《二世纪中国易学史》、《周易经传研究》、《周易解读》、《周易与人生》、《孝:生生不息的爱心》、《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等专著多部。其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周易经传研究》曾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回归华夏文明主体 (代序)
治经还须开生面
论《易经》非占筮记录
一
二
三
论西周初期的“德”观念
一、引言
二、释“德”
三、周公对“德”的新建构
四、“德”的内涵
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 ——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
一、前言
二、《思文》以祈报合一之现象凸显周代祭祀之特质
三、《丰年》以崇德报功之方式彰显周代祭祀之特质
结 论
重论孔子的历史文化定位问题
一、孔子地位在汉代的官方定位与《春秋》素王说
二、五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孔子的批判与战国封建论
三、孔子继承周礼为华夏文化缔造根脉
结语
《论语》新诠举例 ——兼议传统治经方法的出路
一、字义推衍例
二、文献互释例
三、礼义深考例
四、兼议“传统治经方法”的出路
经典诠释学视域下的文献分析 ——《论语》郑、王注比勘发微
论孔子儒学视域中的筮占观
一、孔子易学进路:始于卜筮,与史巫同途殊归
二、孔子易学视域中的吉凶观:“天垂象见吉凶”与“辨吉凶存乎辞”
三、孔子求得吉凶方法之选择:筮占与德义占
四、孔子由筮占转向德占之原因及其意义
《大学》“止于至善”经传异义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思想意义
一、孟子以前的论性方式及孟子对“善”、“性”的独特理解
二、善性之证成:形上预设与“示例”
三、善性之分析 ——“四心”、“四德”与“才”
四、性善之成立:理由、根据及意义
《春秋繁露》考略
一、《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
二、《春秋繁露》的体例和内容分类
附录
汉代“经学家法”论
叙引:“守文”的学术承传意义
本论一
本论二
本论三
结论
郑玄礼学二题
一、藏冰、用冰说
二、五祀说
结论
从曹髦问难看义理思辨在传统经学中的价值
一、问《易》
二、问《书》
三、问《礼》
从《中庸》诠释看司马光之经学特色
清初经学的特色及影响
一、绾理学于经学
二、群经辨伪
三、对经籍编纂
四、通经致用
论胡一桂占筮识度下的易象观
一、辞变统于象占
二、《易》有象则有占
三、《易》之取象,夫子大备
四、象又统于占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兼论其易学观基础
一、以体卦主爻说释“往来”、“内外”、“上下”
二、立足《先天图》释“遇”、“邻”、“婚”三字
三、以月体纳甲说释“西南、东北”、“先甲、后甲”、“先庚、后庚”、“月几望”
四、胡煦“观象之法”创新与发展的易学观基础
结语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佐藤一斋《言志四录》儒家思想与经学观点析论
一、缘 起
二、佐藤一斋略传
三、《言志四录》及其要旨简述
四、《言志四录》中体现的儒家与经学核心价值
结语
中国思想的转向与经学问题
复兴经学首先要实现哲学突破 ——兼论朱熹《易经》哲学转型
一
二
三
四
五
经学与善书 ——经学之根本精神及其通俗之教化形态
一、学以修身:先秦儒家之为学态度
二、经学精神
三、劝善书:将经学精神以通俗形式普及全民之读物
后记
经学:知识与价值(国学研究文库)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庆中。
得书感谢您对《经学:知识与价值(国学研究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