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了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
在此当中,本书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与结构和解构主义的内在相通和合流的关节与因由。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丽丽,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另有论文数十篇,译著和编著若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编
文学史: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姚斯的文学史哲学重估
一、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
二、四处蔓延的文学史之网
三、文学史主题的消隐
审美的狡黠:姚斯对阿多尔诺的超越
一、重返审美经验
二、审美的狡黠
三、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
四、审美经验的三位一体
五、认同的模型理论
六、解释学主题的变奏和续写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一、从现象学美学到文学交流现象学
二、追索文本的动力全程
三、审美响应理论的特点与缺失
四、伊泽尔的其他理论建树
延续与转移——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与德国原旨接受美学的关系
一、从文学史哲学到实证批评
二、多棱镜折射下的修正比
三、认识论的转移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
一、诗、文、小说三界革命中的读者
二、文学启蒙对读者的影响
三、革命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中读者的嬗变
下编
第一讲 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
一、“文学史悖论”和姚斯的理论先驱
二、期待视野与问答逻辑
三、四处蔓延的文学史之网
四、视野嬗变和三级视野阅读模式
第二讲 从文学史哲学到审美经验研究
一、姚斯文学史理论的困难
二、“期待视野”内含的矛盾和缺陷
三、重返审美经验
四、审美经验的诡谲双面
第三讲 姚斯的审美享受和审美认同理论
一、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
二、审美经验的三位一体
三、认同的模型理论
四、解释学主题的变奏和续写
第四讲 交流现象学: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一、从现象学美学到文学交流现象学
二、隐含的读者
三、文学交流的动力学过程
四、文本的召唤结构
第五讲 意义的生成以及阐释的标准和限度
一、现象学之光朗彻文学黑匣
二、意义生成的黄金分割点存在吗?
三、艾柯:过度诠释与文本意图
四、卡勒:诠释只有走向极端才有趣
第六讲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实践和理论
一、影响的顺差势能
二、多棱镜折射下的修正比
三、在哲学与历史的坐标轴上
第七讲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的交流模式
一、三界革命:“以所受之熏还以熏人”
二、文学启蒙:审美向习俗的流溢
三、革命和现代主义文学:联想式认同和读者的创造
后记
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丽丽。
得书感谢您对《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