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为法律解释的“黄金规则”,体系解释方法采用从形式到实质的渐进解释路径,有效实现了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相互支撑与证立,解决了法律体系的碎片化与冲突。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体系解释方法”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法律解释方法的精细化研究,从体系解释方法的概念革新、思维形式、解释依据、运用规则等方面系统阐释体系解释方法的司法运用,概括出基于法律体系逻辑关系的结构解释、基于法律体系融贯性的意义关联解释,以及基于法律体系开放性的法源关系解释等司法运用样态。
作者简介
作者杨铜铜,1990年生,山东省泰安市人,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方法论、法政治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上海哲社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课题,先后在《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东方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河北法学》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序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意识
二 研究述评
三 研究价值与创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体系解释方法的概述
第一节 体系解释方法的界定
一 体系解释方法是法律解释的“黄金规则”
二 体系解释方法是运用法律体系的综合性方法
三 体系解释方法是运用多种解释要素的方法
第二节 体系解释方法的功能定位
一 化解文义解释的弊端
二 探寻法律解释合理性
三 维护法秩序的统一性
四 兼顾主观与客观解释
第三节 与其他解释方法的关系
一 法律解释方法的种类
二 法律解释方法的形式与实质性分类
三 体系解释方法具有形式与实质解释双重维度
第二章 体系解释方法的思维前提
第一节 体系思维的界定
一 体系思维的含义
二 体系思维的特征
三 体系思维的功能
第二节 体系思维的传统
一 法律的体系化任务
二 法律的体系化历史发展
三 体系思维在法律的体系化中的发展
第三节 体系思维的价值维度
一 法律解释的价值导向性
二 形式价值:文本含义的尊让
三 实质价值:规范意旨的探寻
第四节 体系思维对现有法律思维的贡献
一 改观静态观察法律思维倾向
二 缓解社科与教义法学的争论
三 调和形式与实质解释的分歧
第三章 体系解释方法的解释资源
第一节 体系解释方法的“体系范围”界定
一 立法提供了规范性的“法律体系”
二 “法律体系”由立法向司法视角的拓展
三 司法视角下“法律体系”适于法治需要
四 借由司法实践为“法律体系”框定范围
第二节 法律体系的要素及表现形式
一 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 作为依形式逻辑建构的抽象化的外在体系
三 作为法秩序价值评价上一致性的内在体系
第三节 法律体系的“体系”解释模式
一 基于法律体系逻辑关系的结构解释
二 基于法律体系内在价值的意义关联解释
第四节 适度开放法律体系引入辅助性解释资源
一 开放法律体系基本内涵
二 引入非正式法源提供辅助性解释资源
三 多元法源规范实现解释的合理性
第四章 体系解释方法的运用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解释规则的界定
一 概念廓清:法律解释的具体适用规则
二 性质之辩:法律解释方法的构成要素
三 功能定位:提供思维引导及操作规范
四 研究旨趣:本土下的法律解释学完善
第二节 法律解释规则的认识论
一 法律解释规则主要是思维性规则
二 法律解释规则侧重于发现与提炼
三 法律解释规则含一些制度性规则
第三节 体系解释规则适用注意问题
一 明确体系解释规则的类别
二 注意相反解释规则的影响
三 形式解释向实质解释渐进的路径
第四节 体系解释规则运用的展开
一 法律概念的体系解释规则
二 法律条文的体系解释规则
三 法律规范冲突的体系解释规则
四 基于开放法律体系的法源适用规则
第五章 体系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 案例的引入
二 不确定法律概念体系解释应参照其他法律规范展开
三 不确定法律概念体系解释需在封闭与开放体系之间寻找资源
四 不确定法律概念体系解释的具体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体系解释方法运用研究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铜铜。
得书感谢您对《体系解释方法运用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