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系统解读政治经济学的思路与方法,深入探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稿在重新探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梳理马克思“原本批判”研究模式的转向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思路及哲学方法、作为“一般的抽象规定”的价值及其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历史发展形态、资本的一般性规定及其生产过程的循环、资本的特殊化规定及其流通过程的循环、资本的个别性规定与利润的形成等,做了全面、详实且系统的解读

作者简介

杨洪源,1989年7月生,河北黄骅人。2005—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等。先后参与编著2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论丛》、《哲学门》、《高校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文本学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新理解

误解之一: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证而不研究思想

误解之二:文本研究只是复述原著的思想而没有理论建树

误解之三: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现实问题因而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导论 马克思、黑格尔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黑格尔论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合一

(一)需要的体系及其中介环节

(二)所有权和司法体系对它的现实保护

(三)维持需要的体系平衡的警察功能

二、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黑格尔因素”

(一)精神哲学批判与“重写”哲学史

(二)揭示黑格尔“思辨结构的秘密”

(三)对逻辑学和辩证法的部分肯定与借鉴

(四)同黑格尔辩证法的严格划界

(五)“巨大的历史感”的不同表达

三、“我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过”

(一)对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形态演进的把握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过渡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反复中断与延续

四、本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本结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

(二)手稿的传播史和文献学问题疏证

(三)本书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学术观点概要

附录

第一章“原本批判”旧有模式的延续与终结

一、“原本批判”的旧有模式及一般手法

(一)从遭逢现实问题到寻求变革出路

(二)推导逻辑矛盾和“追根溯源”批判

二、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历史性:经济和谐论批判

(一)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的和谐

(二)“一切正当的利益都是和谐的”

(三)经济和谐论的非历史性与反历史性

三、工资所表征的现存关系:工资固定论批判

(一)工资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固定性的渴望

(二)雇佣劳动制度对维护工资固定性的作用

(三)现存的雇佣劳动制度对工资固定论的否定

四、透视经济危机的方式:劳动货币论批判

(一)劳动货币对消除经济危机的作用

(二)“蒲鲁东式的智慧的全部秘密”

(三)劳动货币论的错误前提与非现实性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新思路及旧有模式的终结

第二章“原本批判”的新思路及哲学方法

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般体系和哲学基础

(一)以劳动和需要为起点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

(二)作为自然形式的分配规律

(三)决定生产和分配的法则及其应用

二、现实的个人及其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一)从孤立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

(二)生产一般与生产特殊的关系

(三)对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二分法的批判

三、生产同其他表面独立领域的一般关系

(一)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

(二)以生产为起点的有机统一体

(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四、从一般的抽象规定到具体实在的再现

(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种路径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及其实质

五、正确把握经济范畴与具体现实的关系

(一)简单范畴与具体范畴的优先性

(二)经济范畴在特定社会形式中的适用性

(三)同一经济范畴在不同社会形式中的地位

第三章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及其交换过程

一、商品(价值)作为逻辑起点的方法论依据

(一)从劳动直接过渡到资本是不可能的

(二)流通运动和来自其中的交换价值是资本的前提

(三)逻辑起点也是历史的和现实的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价值理论

(一)交换价值如何被归结于劳动时间

(二)确证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漫长历程

(三)对上述批判性成果的反思和超越

三、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

(一)商品二重地存在着

(二)价值符号的中介作用

(三)使用价值的前提作用

四、交换价值的实质及其表征的社会关系

(一)劳动力变为商品和工人遭受奴役的现代公式

(二)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前提

(三)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社会性特征

(四)彼此独立的个人互相间的全面依赖

五、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式

(一)商品的交换过程是矛盾的展开和解决的统一

(二)货币同商品并存所带来的矛盾

(三)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中介的交换的现实“症结”

(四)消除全面异化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简单流通中的货币形式辩证法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商品本身

(一)黑格尔的“本质—形式”辩证法

(二)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规定性

(三)劳动时间本身不能成为货币

二、关于货币形式的理论分析史

(一)观念的价值尺度理论

(二)早期的货币数量理论

(三)围绕货币数量论的争论

三、简单流通中货币的形式规定性

(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形式规定性

(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形式规定性

(三)货币作为货币本身的形式规定性

(四)贵金属作为货币关系的承担者

四、货币形式所表征的社会生产关系

(一)人的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的关系

(二)简单流通中的占有规律及其表现

(三)流通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的实现

(四)货币制度是平等和自由制度的实现

(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个性

五、货币的自我解体及其向资本的过渡

(一)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和自我否定

(二)货币向资本过渡的必然性

第五章资本一般及其生产总过程(上)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逻辑过程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内涵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价值变化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二、资本同劳动相交换的过程

(一)资本同劳动相交换的前提

(二)工人同资本相交换的过程

(三)资本占有活劳动的生产过程

(四)资本家“在场”的限度

(五)生产劳动和资本生产力

三、资本的价值自行增殖过程

(一)资本价值自行增殖的必然性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及其实质

(三)不变价值与再生产的价值

(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资本一般的形成和占有规律的转化

(一)资本一般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三)所有权和占有规律的转化

五、资本的形成史与原始积累

(一)雇佣劳动和资本关系的历史起源

(二)资本原始积累以前的所有权形式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资本一般及其生产总过程(下)

一、资本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过渡

(一)生产过程过渡到流通过程的可能和必然

(二)资本生产与资本自行增殖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四)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成为剩余资本

二、资本流通中的各种要素及其表现

(一)资本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二)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

(三)流通时间对资本流通的影响

(四)流通费用对资本流通的影响

(五)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对立和扬弃

三、流通中的资本一般的形式规定性

(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般性规定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殊性规定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个别性规定

四、资本生产与资本流通相统一的结果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全部过程

(二)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及其限制条件

五、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雏形”

(一)关于剩余价值产生的问题

(二)关于资本流通的理论分析史

(三)关于利润和利息的各种解释

综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的意义

一、系统整理“专题论文”的不断尝试

(一)写作提纲的不断改变与完善

(二)对“资本一般”的使用和放弃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何种意义上是哲学的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性质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结构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归旨

三、当代思想图景和实践格局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参考文献

一、关于“1857—1858年手稿”的文献

二、与论题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

三、与论题相关的其他哲学和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洪源。

得书感谢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心理学的批判.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批判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界划西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论原则以及历史发展,揭示为传统心理学所遮蔽的沟壑、空白与沉默,最终批判地重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另类脉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问题的研究。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篇共十四章,内容包括:黑格尔《法(权利)哲学》——对传统解读水平的反省、对新解读可能性的探索;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人的规定的双重路径;自然与契约的彼岸——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转让为什么是所有权的最终规定——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对占有和所有的区分;论不法对伦理的作用:主体与伦理实体的和解等。
公共性与马克思哲学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章,包括公共性:马克思哲学之本真精神;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文化价值追求及其实质:杜群共同体的生存境界;马克思哲学之公共性逻辑:理论澄明与历史性生成;马克思哲学视野内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公共性蕴涵及其实现等。
身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电子书
本书选取鲜活生动的案例,采用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和阅读习惯的形式,以马克思哲学原理解读身边的故事,诠释马克思哲学原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应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