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声为用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

佛教音声为用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了五台山佛教音声。

内容简介

本书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以五台山佛教音声活态为用进行“对接”研究,形成上下两篇架构。

上篇涉及到印度与中土,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音声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系进行整体把握,着重于佛教“从非乐到重乐”的历史流变及其“俗曲佛用”传统的形成;下篇则是从五台山佛教音声的活态为用中进行逆向考察的实证意义。上下两篇之间存在着相互佐证的关系,从“印度-中土-五台山”三个空间维度的比对研究实质上是回到原点、溯流探源之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辑委员会

总序

自序

绪论

第一节 基于“僧人奏乐与佛教戒律”矛盾的思考

第二节 佛教音声命名及其定位

第三节 “为用—制度”明暗视角的确立及其理论架构

第四节 既往研究综述

上篇 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系总论

第一章 佛教戒律与音声体系的原始建构

第一节 佛教戒律与僧尼非乐

第二节 伎乐供养与为僧作净

第三节 佛教戒律下音声体系的释、俗架构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为用传统的形成

第二章 中土佛教音声的演变及其俗曲佛用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改梵为秦”与“此土宫商”

第二节 伎乐供养的僧尼化及其与音声佛事的合一

第三节 “俗曲佛用”之正名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与乐籍体系的关联

下篇 五台山佛教音声为用之微观透视

第三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释俗交响”

第一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俗乐”的佛化样态及其定位

第四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构成及其为用

第一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四分构成

第二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为用个案

第三节 佛教音声供养与礼乐文化的双重表达

第五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明清国家典礼用乐

第一节 明代国家典礼用乐

第二节 清代国家典礼用乐

第三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明清国家典礼用乐比较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与国家典礼用乐的亲缘关系

第六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民间礼俗仪式用乐

第一节 关于山西民间礼俗仪式用乐

第二节 “山西八大套”之定位

第三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民间礼俗仪式用乐比较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与民间礼俗仪式用乐异同解析

第七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道教音声

第一节 关于山西道教音声

第二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道教音声比较

第三节 佛教音声与道教音声相异、相通的思考

结语 神圣与世俗的嬗变

第一节 佛教音声与世俗音乐的嬗变

第二节 佛教音声之民存

第三节 “官乐佛存”

第四节 “国家在场”下音乐的文化归属与流变

参考文献

后记

佛教音声为用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是2019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孙云。

得书感谢您对《佛教音声为用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神之间:湘黔桂界邻地区飞山公信仰研究(清水江研究丛书(第1辑)) 电子书
本文深入阐释湘黔桂界邻地区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
评价论 电子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评价论》主要介绍了人类对生活中的哲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理论知识系统。哲学再也不能不关心人生的痛痒,作为无色透明的王国而存在了,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世界,有丰富的个性色彩,与现实的人一起走上凶吉未卜的探索之路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电子书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论自愿为奴 电子书
"""论自愿为奴""是一篇讨论专制政治的论文。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埃西试图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解释统治和受奴役的关系。作者引证了很多古代史实,以古代历史来评价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该文最初发表于1576年。""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后来在不同时代,被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广泛引用。就拉波埃西的职业而言,他本是政府机构的一员,他也是权力的忠实仆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