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首次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

内容简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首次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着重考察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详细分析了他的哲学史方法论与其哲学观、哲学史观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高秀昌,笔名人夫、高康,河南邓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西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道家哲学、20世纪中国哲学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著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哲人的智慧——(老子)与中国文化》(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初步提出——从《天人损益论》到《人生哲学》

一 《天人损益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二 《人生哲学》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三 余 论

第二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一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观

二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史观

三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史方法论

第三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转型与深化——“贞元六书”

一 新理学时期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

二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变革与深化

第四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改造与拓展——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一 冯友兰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拓展

第五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反思与综合——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

一 冯友兰晚年的哲学观

二 冯友兰晚年的哲学史观

三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综合

第六章 结语: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总结及进一步思考

一 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总结

二 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一 “抽象继承法”研究

附录二 冯友兰论孔子

附录三 哲学家的哲学史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史——对冯友兰“三史”的一点比较

附录四 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简评

附录五 论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与创新

冯友兰学行年表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秀昌。

得书感谢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是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加文·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的介绍。加文·科琴试图把英国分析哲学的传统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从分析主义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科学理论、革命策略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整体论的实践哲学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论的基本特征,最终形成了一种极具英国特色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技术哲学思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发凡起例,揭示了先秦时代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对此一时段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吉登斯社会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是对英国新左派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哲学思想的解读。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社会哲学思想的梳理,结合当代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以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极权主义的现代化政治和现代性的民主制度的批判为切入点,试图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总体化的社会哲学思想。
安德森“类型学”唯物史观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为立脚点,从总体上把握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佩里·安德森对于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认为安德森在综合采用经典马克思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类型学”的唯物史观思想。
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 电子书
在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有“回族四大著作家”(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的说法。马注思想之所以值得重视和研究,完全与他出生于回族世家,自幼受儒学教育从而在融合伊斯兰与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清真指南》堪称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当前,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的赛莱菲耶极其活跃。它在国际政治领域,已经产生了可见的危害;它在思想、文化、宗教领域的流传,人们同样不应低估它的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