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展现了诠释学这门哲学学科的丰富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特别指出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的,诠释就是陌生性与熟悉性、过去与现代的综合。

当代诠释学的最新发展是以理论与实践合一为任务的哲学诠释学,或者说是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这种诠释学既不是一种理论的一般知识,又不是一种应用的技术知识,而是综合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崭新的人文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包含了批判和反思。

作者简介

作者洪汉鼎,1938年11月19日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湖南长沙。1951—1956年于江苏无锡市辅仁中学读书,1956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贺麟、洪谦和冯友兰等先生研习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198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赴德进修两年。1985年回国后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至今,兼任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诠释学》主编,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以及国际斯宾诺莎学会(荷兰、德国)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是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现象学、诠释学。

代表作有《斯宾诺莎研究》《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现象学十四讲》,译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真理与方法》《批评的西方哲学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再版序 诠释学,横跨中外和通达古今之桥梁

一、Hermeneutik这一诠释学原词的词源学分析

二、诠释学的关键是理解,究竟怎样的理解才是诠释学所说的理解呢?

三、诠释学既横跨中西,又通达古今,它是中西和古今间的桥梁或中介

前言

第一章 诠释学概念

第一节 诠释学与赫尔默斯

1.词源学意义

2.理解与解释

3.诠释学与技艺实践

4.诠释学与应用

第二节 诠释学学科与诠释学哲学

1.诠释学与逻辑学

2.诠释学与修辞学

3.诠释学与哲学

第三节 独断型诠释学与探究型诠释学

1.独断型诠释学

2.探究型诠释学

3.伽达默尔对这种区分的批评

4.今天的两种诠释学态度

第四节 诠释学的六种性质规定及三大转向

1.诠释学的六种性质规定

第二章 诠释学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诠释学

1.多种意义

2.单一意义

第二节 中世纪诠释学

1.唯名论与唯实论

2.奥古斯丁的贡献

3.四种意义学说

4.圣经诠释学

5.法学诠释学

第三节 宗教改革时期诠释学

1.路德的《圣经》自解原则

2.《圣经》解释的诠释学循环

3.弗拉西乌斯

4.现代诠释学基本原则的预示

第四节 17世纪和18世纪诠释学

1.诠释学作为书名的首次出现

2.斯宾诺莎与诠释学

3.普遍诠释学形成的三次浪潮

5.维柯与诠释学

6.埃内斯帝、克拉登尼乌斯、迈耶尔与诠释学

7.几点结论

第三章 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

第一节 阿斯特的普遍诠释学设想

1.意义与普遍精神

2.意义与特殊精神

3.精神同质性

4.教化观念

5.三种理解

6.解释三要素

7.作为再生产的理解和解释

8.诠释学循环的早期形式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构造

1.普遍诠释学的创立

2.诠释学作为避免误解的艺术

3.理解是重构作者思想

4.语法解释与心理学解释

5.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6.理解与解释的同一

7.施莱尔马赫的后继者

第三节 历史学派的诠释学思想

1.兰克的历史观

2.德罗伊森的历史观

第四章 当代诠释学的形成(上)

第一节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1.从历史理性批判到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2.何谓精神科学?

3.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

4.理解与解释作为精神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5.体验与生命

6.人是诠释学的动物

7.狄尔泰诠释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 胡塞尔的本质现象学和先验现象学

1.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3.现象学还原

4.意向性

5.现前与使现前

6.明证性

7.经验与直观

8.构成性

9.生活世界与先验自我

第五章 当代诠释学的形成(下)

第一节 瓦尔登堡的保尔·约尔克伯爵的历史性思想

1.历史性:活着而不是存在

2.在者状态上的东西与历史性的东西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诠释学转向

1.海德格尔诠释学转向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学

2.现象学诠释学

3.此在诠释学

4.现存在手状态与使用上手状态

5.前理解:前有、前见和前把握

6.海德格尔的“转向”

7.艺术和语言作为存在论的真理事件的密码

第三节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1.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渊源

2.理解与解释的同一关系

4.完全性的前把握

5.视域融合

6.效果历史意识

8.我与你的三种关系

9.诠释学的一切前提无非就是语言

第六章 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

第一节 贝蒂的作为精神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诠释学

1.富有意义的形式

2.解释的方法论原则

3.四个理论要素和三种解释类型

4.贝蒂对哲学诠释学的批评

5.贝蒂与伽达默尔的争论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批判诠释学

1.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

2.三种认识旨趣

3.交往行为理论

4.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批判

5.诠释学的普遍性问题

第三节 利科尔的现象学诠释学

1.综合诠释学的两种发展倾向

2.诠释学与现象学

3.文本解释理论

4.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5.当代诠释学的两种不同范例

第四节 作为实践哲学的当代诠释学

1.科学、技术、实践智慧

2.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

4.重新恢复实践智慧和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总结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洪汉鼎。

得书感谢您对《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经济学经典问题阐释与当代发展 电子书
本书在深刻理解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中国改革伟大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放眼清代学术版图,在经学与地域学派的互动关联中,从细读《论语》诠释文本出发,注重地域学派形成发展及相互影响变异的比较观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度审视清代《论语》诠释的种种形态和复杂问题,清晰勾勒清代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常州学派、浙东学派、岭南学派、湖湘学派《论语》诠释的鲜明个性和治经风格。本书呈现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观点、新形态,对拓展经学研究领域有所裨益,为传统经学的现代
传统的张力.当代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采用思想文化史的视角,以近代儒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旧学如何转化为新学、传统儒学如何过渡到现代性思想。作者在反思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上,以近代思想家的儒学思想为例阐明:简单地把儒学划为传统性范畴,或认为儒学本身含有启蒙思想、没有西学东渐同样能实现现代性转化等说法不合乎历史。
马克思的价值: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电子书
本书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的内涵和意义。
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师公是广西中部地区广泛存的重要仪式专家,他们既受道教传统影响,又具有师教仪式传统特色。本书主要关注桂中地区的上林县西燕四个师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历史与师公宗教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师公的师承谱系与所处的宗教市场环境,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以及仪式文本对于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所起的作用等,从而揭示了桂中壮族地区借助宗教文化融入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