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翻译学(上)

体认翻译学(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提出语言的“体认原则”,且将其运用于认知翻译学研究的著作。本书为上册。

内容简介

翻译理论经过“作者、文本、读者、解构、文化、生态”等转向之后亦已出现“认知”转向,认知翻译学应运而生,虽有国外学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统的、连贯的学科。

作者努力打通语言学与翻译学、后现代哲学(含体验哲学)、认知科学等之间的通道,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拟构我国的“认知翻译学”,率先用“体认原则”来统一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用“体”来解释翻译中的“同”,用“认(十数种认知方式)”来解释翻译中的“异”。

这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拓宽了视野,算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本书将后现代哲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最新观点与译学研究紧密结合,用有限的十数种认识方式统一解释语言和翻译现象,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拓宽了视野,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

作者王寅,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和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内容提要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西哲与翻译简史一瞥

第一节 西方哲学简史

第二节 翻译研究简史

第二章 后现代译论:读者中心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兼顾读者由来已久

第三节 后现代译论:读者中心论

第四节 后现代译论种种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反思三个独白译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于作者独白的译论

第三节 基于文本独白的译论

第四节 基于读者独白的译论

第五节 兼而有之,绝非对立

第六节 三中心论与译学相关研究

第七节 结语

第四章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基础与权宜定义

第一节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认知翻译研究简史

第三节 体认翻译学的权宜定义

第四节 翻译步骤的体认解读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详解体认翻译学权宜定义

第一节 细化权宜性定义

第二节 体认翻译学与典籍翻译

第三节 实例分析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翻译的“意义中心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简述

第三节 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具象思维与意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汉英民族的具象思维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论意象

第四节 体认过程与翻译过程

第五节 意象图式为“体、认”之中介

第六节 结语

第八章 文化意象与翻译实践

第一节 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第二节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第三节 结语

第九章 范畴化和构式观与翻译实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范畴化与翻译实践

第三节 构式观与翻译实践

第四节 结语

第十章 概念整合论与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三节 应用价值

第四节 概念整合论与翻译的体认过程

第五节 对概念整合论的三点修补

第六节 结语

体认翻译学(上)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寅。

得书感谢您对《体认翻译学(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律英语翻译教程 电子书
本书从语言学、法学及翻译学三维角度对法律英语翻译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诠释。其中每个案例设计由三部分组成:译例研究、技能拓展、练习。
翻译与传播(第2期) 电子书
《翻译与传播》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办,本册是第二期。
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讨了翻译能力的培养与翻译方向的关系。第三章回顾了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能力的探讨,重点介绍了当代中西方学者构建的各种翻译能力模式。第四章尝试构建了一个适合中国学习者的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提出了汉译英翻译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的文化能力)和查询资料的
西方翻译理论:导读 选读 解读.上册 电子书
本书汲取国内外同类翻译理论选读本之编写优点,打造个性选读文本。全书以原典选文为主体,以导读为开篇,辅之以诸多研究者对选文的多角度解读,其间穿插本书编著者的论文、译文与编译。
谈谈社区营造(上) 电子书
本书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深入地展现陪伴台湾社区营造一路成长的一批关键人物以及他们理解中的“营造”,书中选取了9位台湾各个领域的社区营造代表人物的访谈对话录,展现他们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营造方式等诸多差异性中,有着怎样同质的关怀与追求?人始终是贯穿于事件中才可以显示实践的魅力,因此,在与这些人对话的过程中,将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或遗憾的社区营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