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提出语言的“体认原则”,且将其运用于认知翻译学研究的著作。本书为下册。
内容简介
翻译理论经过“作者、文本、读者、解构、文化、生态”等转向之后亦已出现“认知”转向,认知翻译学应运而生,虽有国外学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统的、连贯的学科。
作者努力打通语言学与翻译学、后现代哲学(含体验哲学)、认知科学等之间的通道,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拟构我国的“认知翻译学”,率先用“体认原则”来统一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用“体”来解释翻译中的“同”,用“认(十数种认知方式)”来解释翻译中的“异”。
这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拓宽了视野,算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本书将后现代哲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最新观点与译学研究紧密结合,用有限的十数种认识方式统一解释语言和翻译现象,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拓宽了视野,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
作者王寅,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和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十一章 识解与翻译(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识解研究与翻译过程
第三节 突显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二章 识解与翻译(下)——以《枫桥夜泊》40篇英译文为例
第一节 描写翻译学
第二节 体验性识解观与主客二性
第三节 体验性识解观与《枫》40篇英译文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三章 ECM和顺序像似性与翻译实践
第一节 ECM(事件域认知模型)
第二节 顺序像似性
第三节 ECM和顺序像似性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四节 ECM结合PTS汉译长句
第五节 结语
第十四章 体认观视野下的汉语成语英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成语形成的体认观简析
第三节 成语翻译的三层次观
第四节 《红楼梦》中的成语英译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五章 翻译隐喻观的体认分析(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隐喻认知理论
第三节 “理解”和“中介”支隐喻机制
第四节 “婚姻”支隐喻机制
第五节 “模仿”支隐喻机制
第六节 “游戏”支隐喻机制
第七节 “变异”支隐喻机制
第八节 结语
第十六章 翻译隐喻观的体认分析(下)
第一节 “耗损”支隐喻机制
第二节 “征服”支隐喻机制
第三节 “约束”支隐喻机制
第四节 “开启”支隐喻机制
第五节 “吃”支隐喻机制
第六节 我国古代学者论翻译隐喻观
第七节 结语
第十七章 “译可译,非常译”之转喻修辞机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语符两面性与“道不可言”
第三节 转喻体认方式
第四节 译“道”之转喻本质
第五节 结语
第十八章 翻译体认研究的实证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
第三节 翻译过程和能力的实证方法
第四节 结语
附录1 术语翻译背后的理论思考——Embodiment和Symbolic Unit的名与实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Embodiment的汉译名
第三节 Symbolic Unit
附录2 《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
附录3 《红楼梦》成语300条
附录4 西方翻译简史表
附录5 中国翻译简史表
附录6 本书主要国外人名汉译对照表
附录7 本书主要英语术语汉译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跋
体认翻译学(下)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寅。
得书感谢您对《体认翻译学(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