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教育专家成尚荣解读,植根中华优秀文化土壤,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核心素养的诸多思考,诸如: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何为,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以及在实施中怎样处理好一些关系,等等。值得广大教师细细研读。

作者简介

作者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写在前面 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是智慧的合金,智慧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二、用智慧的方式实施核心素养,促使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生长着的智慧

三、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发展核心素养,关键是教师要做智者

核心观点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一、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植根何处

二、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特点何在

三、学校表达: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第一辑 核心素养:时代的主题

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

一、核心素养价值意义的深入认识

二、核心素养主题实质的准确把握

三、核心素养研究、落实中应厘清的问题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实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保障

立德树人引领下的主要教育任务

探索、建构新常态教育的育人模式

一、新常态教育是回归与超越的统一与融合,其主旨是探索、建构育人模式

二、育人:新常态教育的本质,探索、建构育人模式的核心

三、立德树人:新常态教育的根本方向与任务,新常态教育模式是立德树人模式

核心素养之“核心”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之核心命义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之核心价值

三、综合性——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

四、个性发展——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实施核心素养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澄清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一个极具理论与实践张力的结构,彰显的是崇高的道德价值

二、“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相统一的实质,是通过立德来育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相统一,应坚持知行统一、学思结合的原则,突显道德实践

核心素养的“根基性”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

第二辑 核心素养,教育家告诉我们

解放儿童:指南针的轴心

一、儿童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指南针,是核心素养之核心

二、陶行知的儿童研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核心素养的研制、实施有着深刻的启示

三、解放儿童才能真正发展儿童

活教育:核心素养的摇篮

一、活教育的原点:激活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儿童

二、活教育的基点:丰富核心素养的情境和资源——生活

三、活教育的力点: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

不教之教:核心素养的教学实现方式

一、“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原义与内涵

二、教是为了不教,大智慧的教——“不教之教”

三、“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在当今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

童心母爱育新苗

一、像斯霞老师那样,做核心素养的育苗人

二、童心母爱:核心素养的内核与动力源泉

三、擎着火把去照亮孩子,点亮核心素养的火苗

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

一、李吉林: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情境

二、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三块基石,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扎下根

三、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中的要素、操作要义等可以催生儿童的核心素养

教育家的风格

一、教育家当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二、教育家风格的核心是爱的真诚与无私

三、教育家的风格是思想的血液

四、教育家的身份与风格以及必须谨防的“官风”

第三辑 向上飞扬、向下沉潜

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

一、规划、建构未来学校是所有学校发展的共同的必然走向

二、未来学校要以人的学习为中心,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校课程应有未来性,要搭建通向未来学校的桥梁

核心素养的召唤与校长的积极应答

校长应是个领航者

做个好教师

一、坚守教师发展的主题:做个好教师

二、好教师好比一滴清水,其内涵相当丰富,有更生动的表达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发展:教师应当有大格局

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

一、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基于学科专业,但一定要超越

二、教师发展应当有“第一专业”,这“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

三、把握儿童研究的主题、关键与方式,促进“第一专业”水平的提升

认识与发现儿童:教师的大智慧

一、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最重要的却又是最不完备的,教师要把认识与发现儿童作为自己的第一必修功课

二、智慧教师具有重要的人格特征,要在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儿童研究专家

核心素养召唤下的学校课程改革

一、立起身来: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的闪耀,听到了核心素养急切而又深情的召唤

二、向上飞扬:核心素养召唤并引领我们永远追求最高价值,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三、向下沉潜:在实践中探索,在变革中进步,让核心素养找到落脚的地方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华文化具有实质意义的弘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

三、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策略、方式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引导校本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立意:以育人为总目标,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二、校本课程建设应当体现“高特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学习

三、校本课程建设应当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参与,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

视域之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竖起课程综合的“标的”

视域之二:以“跨界”思维为路径,明晰课程整合的形态

视域之三: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确保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

第四辑 请学会改变

请学会改变

心视角与教育视界

千年古树万年根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

核心价值照耀课程基地

规范:课程开发应有的品质

语文教学是教儿童学语文

语文的高度

汉字魔方课程范式的独特性与新品质

向好、有氧:长成好大一棵树

那些课堂中司空见惯的应答

教师,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一个美术老师关于数学的故事

接“地气”与接“天气”

从哪开始学习,塔底还是塔尖?

我见其大

附录 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

一、与我与学校的成长:春风拂面般的翼蔽

二、语文主题教学向何处去:点亮高处的灯盏

三、为新百年成志教育鼓与呼:寄予无限的期望

致谢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是201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成尚荣。

得书感谢您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光的表达 电子书
本书分为光的感悟、光的历程、布光表达、光的设计、光的案例五部分,具体包括:自然的光、建筑的光、生活的光、光源进化、灯具发展、设计流变、平面布光、剖面布光、三维表现、细部设计、模拟计算等内容。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中学英语 电子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英语教师要能够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依据以上标准要求,“十三五”期间,朝阳区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坊,聚焦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索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的具体策略及路径,组织编写此书,其基本框架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专题及两份教学设计案例,其中每个专题分别从素养解读、关键问题及案例分析、教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中学数学 电子书
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以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书立足教学实践与改进,以课题研究与骨干研修为基本路径,基于六大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水平划分和中学教学实际提出了18个教学关键问题,从素养内涵解读、关键问题分析、典型课例评析、教学改进建议四个维度阐明了理解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探索。白雪峰,北京市特级教师,数学会理事,特级教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名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中学语文 电子书
语文培训教材内容介绍: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首先基于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文献梳理。为一线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了解语文教育前沿的最新成果,提供了诸多方便。其次,分别针对四个核心素养,搭建培训内容的结构。既关注单篇教学,也关注整本书阅读。以关键问题引领,提供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分析
初等教育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策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初等教育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初等教育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解析、初等教育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