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翻译是人类最早的活动之一,本书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纵观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史,不同的译本和不同的翻译思想,都是对“他者”态度的一种反映,都是与“他者”关系的一种体现。本书以“他者”为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文学翻译的标准、译者的主体性、文学翻译的社会性研究等,尤其对着重关注“他者”的后结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了解读。在全球化视阈下,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如何为“他者”文化所接受,从而走向“他者”文化,本书对相关问题亦进行了一些探索。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对“他者”的尊重和消除:一部文学翻译史
一
二
第一章 文学翻译的标准
第一节 翻译标准问题源流考
一、翻译标准在中国的源流考
二、翻译标准在西方的源流考
第二节 文学翻译的标准
一、信、达、雅——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二、翻译与原文的竞赛
三、翻译中必须体现异国情调——直译的翻译标准
四、文学翻译等于再创作
五、“神似”和“化境”的翻译标准
第二章 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翻译思想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突破
一、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从属地位
二、语言学翻译论中译者主体性之遮蔽
三、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四、罗兰·巴特——作者死了
五、德里达对原文意义的解构——意义的无限延异
六、福柯的“作者功能论”
七、小结
第二节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
一、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二、德里达的翻译观
三、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四、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五、国内对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的争论
第三章 文学翻译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第一节 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
第二节 翻译与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后结构主义视野下的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以及其在解构主义语境下的彰显
二、译者主体性发挥与控制的统一
三、小结
第四章 文学翻译中的重译和复译问题
第一节 历史上对重译和复译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复译的理论依据
一、意义的不可穷尽性
二、译者对原本的理解不同
三、译者的风格不同
四、语言的时代性
五、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同
第五章 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社会文化研究
一、霍姆斯的译学构想
二、左哈儿的多元系统论
三、翻译规范与描述翻译学
四、文学翻译的传播和接受
第二节 特定时空下的文学译介研究
一、抗战时期云南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
二、抗战时期云南的外国文学翻译:趋时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抗战时期云南的文学译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抗战时期云南的外国文学翻译规范
五、小结
第三节 文化翻译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一、文化派翻译理论对“忠实、对等”原则的消解
二、文化派认识上的偏颇
三、文化派翻译理论对“忠实、对等”的误解
四、“确当的”翻译要求“忠实、对等”
五、小结
第六章 诗歌翻译
第一节 诗歌的文体特征
一、诗歌的格律美
二、诗歌的音韵美
三、诗歌的音乐性
四、诗歌的形式美
五、诗歌的意境美
第二节 历史上有关诗歌翻译的讨论
一、郁达夫论译诗
二、茅盾论译诗
三、林语堂论译诗
四、刘半农论译诗
五、卞之琳论译诗
六、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
第三节 许渊冲翻译观的理论解读
一、对翻译“忠实、对等”标准的消解
二、延异与“译味”的翻译
三、互文性与“情韵义”的翻译
四、语言的神圣成长:直译与意译
五、“确当的”翻译与“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小结
第三节 诗歌翻译经典译文赏析
一、李清照《声声慢》的三个译文对比研究
二、诗歌形式意义的再现
第七章 文学翻译走出去
第一节 我国经典作品的外译与传播
第二节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
第三节 关于文学翻译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译文的接受
二、注重媒体的推介
三、通过各种文学奖项来发掘和推介中国文学作品
四、作者应给编辑和译者更大的权利
五、通过各种方式来推介中国文学译本
第八章 经典译著赏析
第一节 培根Of Studies译文对比与赏析
第二节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第三节 张谷若译本《德伯家的苔丝》译文赏析
第四节 《红楼梦》译本对比与赏析
第五节 《水浒传》英译本对比与赏析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翻译与“他者”: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学翻译之维是2015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庞学峰。
得书感谢您对《翻译与“他者”: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学翻译之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